研究中國霧霾 學者稱破解1952倫敦毒霧之謎

【記者畢儒宗/綜合報導】
近日,一篇研究論文指,北京的霧霾已成為抗藥性微生物基因的「儲存庫」和傳播途徑。這一報告讓北京日益惡化的污染問題再度成為關注焦點。本週一個國際研究團隊表示,在研究北京的霧霾後,他們破解了一個長達64年的未解之謎--1952年致命的倫敦毒煙霧。

通過在中國調查實際情況及在實驗室中進行實驗,科學家們認為,天氣模式加上化學反應能將倫敦的霧變成含高濃度硫酸的霧霾。研究人員表示,倫敦霧霾後,英國政府通過清潔空氣法案,問題立即得到解決,但對中共當局解決問題的能力不表樂觀。

在上個世紀中葉,倫敦地區經常出現令人不舒服的黃色濃霧摻雜著燃煤煙霧。到1952年12月,煙霧格外嚴重,持續了5天,導致數千人死亡。官方估計死亡人數為4,000,但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有研究表明,死亡人數可能高達1萬2,000人。

本月期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發表的一份研究認為,60多年前發生在倫敦的致命霧霾是,空氣污染及化學作用的結果,與中國目前的霧霾情況類似但不相同。

這一報告的主要作者--德州農工大學(Texas A&M University)大氣科學教授張仁義(Renyi Zhang,音譯)解釋說,研究人員最初的目標,並非為了解釋倫敦霧霾的威脅,而是試圖了解為何北京地區霧霾中,硫酸鹽濃度高於正常模型可以解釋的濃度。

科學家目前依舊無法解釋,燃煤煙霧中常見的副產品--二氧化硫是如何在短時間內轉變成硫酸鹽。

張教授表示:「我在實驗室中試圖重現我的同事,在中國發現的一些東西。」「我們發現,傳統產生硫酸鹽的方式並不成功,而且速度太慢。」

科學家們試著用另一種方法產生高硫酸鹽濃度的霧霾--在潮濕的環境中,混合二氧化氮和二氧化硫。這兩種化學物質都是燃燒煤的副產品,因此很自然地成為科學家們懷疑的對象。

張教授解釋,實驗結果呈現極酸性。一旦顆粒過酸化,化學反應就停止,也就是說「化學反應的產物導致化學反應反向進行」。

這一結果讓研究人員取得兩個獨立的重大突破。一個解釋了中國的情況:團隊發現,由於農業活動,大氣中存在的氨可以中和酸性,而不會導致硫酸鹽停止產生。

雖然科學家無法獲得1952年倫敦空氣的樣本,但他們知道當時的空氣中含有高濃度的二氧化氮和二氧化硫,因為當年的倫敦與今天的中國一樣燃燒了大量的煤。而且,當時的測量顯示,倫敦的霧是呈現高酸性的。

但倫敦地區非農業區,沒有氨可以中和酸性,為何化學反應持續進行呢?研究人員說,中國的霧霾是由微小的顆粒組成,而倫敦的煙霧是來自自然霧,水滴粒子相對大很多。

這意味著水粒子足夠稀釋酸以防止其抑制化學反應。當每天早上太陽升起時,水份被蒸發,剩下高濃度的硫酸鹽粒子。

不幸的是,中國的霧霾和倫敦的霧霾有另一個重大的差異。

張教授說:「1952年倫敦霧促使英國在1956年通過清潔空氣法案,立刻解決了(倫敦的霧霾)問題。」但別期待同樣的事情在中國發生。

「倫敦的霧霾只與燃煤有關,這問題比較容易解決,」張說,「在北京或中國其他城市,有燃煤污染、車輛排放、農業等(眾多化學污染源),情況非常複雜,非常難以(解決)。」
延伸閱讀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