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瞭望】2016年 民主與專制政治的隔空較量(2)
美國的總統選舉本身就是個激烈的競爭過程。為了打擊政治對手,一般情況下都是將對手的情況澈底翻出。如果有什麼不能見光的事情,當然是窮追猛打。即使只是風聞,也會被先拿出來擴散一番造成負面影響再說。是否乾淨,取決於參加競選的人有多乾淨。今年的特殊性在於兩黨候選人以往的人生經歷,都有若干見不得光的事,川普主要是私德不淑,希拉蕊則是公德欠佳。因此3場辯論當中,至少有兩場半的時間花在相互猛揭醜聞上,只有極少時間花在討論事關國家未來發展方向的政策、經濟、非法移民、國家安全、就業等上面。這種辯論讓人看了三觀盡毀,很不是滋味。美國人自己也知道,不斷有人發文章表示「選舉亂象折射美國衰落悲劇」,還有人對選舉結果作了預判:「不管這兩位誰贏,但美國澈底輸了」。
對中國的權勢者而言,在美國大選與本國的黑箱操作這兩種權力更替模式中,當然是寧選後者而不要前者。因此中國媒體那些說法,比如「競相秀底線的競選將使人們重新思考民主的價值」,倒也算表達了中國執政者情真意切的肺腑之言。但對無權無勢的中國民眾而言,如果真以為名為「協商民主」,實為一黨專制的現行體制優於美國民主,那只能是說他們對民主還缺乏真正的瞭解。
民主制下,人民得對自己的選擇負責
但美國大選倒也帶出了一個真正的問題:民主制下,人民得對自己的選擇後果負責,今天的現狀,是選民選出的領導者帶領人民走到今天的結果。
民主制在通常形式下,只能是通過各種形式的選舉,選出國家元首比如總統(美國、法國),或者是政黨(比如德國),再選出國會議員,以達成權力制衡的精英統治,實際上是種代理人委託制。但在委託期限內,政府有權做出各種安排,民眾就算是不滿,也得等任期滿了再做選擇。因此,人民有權在幾年一次的大選中,比較總統候選人的能力、品格(私德、公德),再決定是否購買其中一位(即將自己的票投給這位候選人)。換言之,購買過程中,選民本身在意什麼,就會中意那位候選人提出的政治主張與經濟政策,比如有工作的人會注重稅收增減,窮人會注重福利政策的許諾。也許有人會說,這些政策的長期後果是專家們研究的問題,選民沒辦法考慮這些,因此沒法負責。這話只對了一半,大多選民也許對國家大勢缺乏研判能力,但是,卻必須要對自己的選擇負責。(轉自美國之音,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