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動台灣】遇見魏德聖

導演魏德聖。(攝影/吳雁門)
導演魏德聖。(攝影/吳雁門)

文/吳雁門

《海角七號》、《賽德克.巴萊》、《KANO》3支賣座的影片,讓魏德聖導演的名字普為人知。

10月連假,北港扶輪社辦理經典老車愛心園遊會,他受邀在青年創業論壇與張鎔麒先生對談,場地選在北港糖廠內一間半荒廢的「中山堂」式老建築內,斑駁的牆、脫落的天花板和雜亂的小舞台,環境倒有些像電影中的某個場景。

魏德聖:導演不具專業性!

《海角七號》是魏德聖在電影領域的轉捩點,在此之前,他以一個非影視專業背景的工專電機科畢業生,十餘年間,雖也曾於劇本、錄影帶、短片及紀錄片獲得一些獎項,但並未受到重視。

未成名前,他尋找拍片的資金時屢屢受挫,企業主知道一根螺絲釘或一部機器,可以為企業創造利潤,卻不相信一個「理念」,能替公司帶來營收。「文創產業不宜由商業角度出發!」魏德聖進一步指出,以賺錢為前題的文創思維,也多數賺不到錢!

「導演不須專業,但要能溝通!」這有幾分自我調侃的話,贏得聽眾會心一笑。要溝通不同專業的各組成員,和資金不足時,須說服多方人馬朝同個方向走,是有難度的。身為導演苦在要「扛輸贏」,每支影片都有回收平衡與否的壓力。

心「小」一點,將自己的部分做到最好

電影必須反映台灣的風土民情,時代不同,需求也不同,電影人應具有社會與人文觀察的能力,從台灣積累的文化與庶民生活中找到體裁,不必刻意迎合觀眾的需求。

魏德聖重複的強調:台灣的電影發展,若只考慮迎合機會、迎合市場將會是一場空。為自己的作品努力,成功的可能自然是大為提升!

在回應聽眾提問時,魏德聖告訴想進電影圈的年輕人,離開網路、認真生活,培養與人說話的能力;也不要迷戀導演這職稱,但要問自己要做什麼?想當導演是要完成什麼電影、故事?在此之前,宜選擇燈光、音效等1~3個組作深入的歷練。心小一點,但必須先將自己負責的部分做到最好。

讓孩子對藝術上癮

台灣的民眾每年看電影的平均次數,遠低於日、韓等國家,尤其看的九成是洋片,國產的片子產量也少,魏德聖指出,台灣的電影市場亟需政府的協助。

魏德聖建議採獎勵票房途徑,他例舉,一張票觀眾負擔150元,其餘由政府補助,如150元的票價尚無法吸引觀眾入場,那是電影製作的問題。但我們可能聯想到其他的文化、藝術與休閒產業若要求比照辦理,那將會引發一場論戰。

讓孩子對藝術上癮!」魏德聖認為學校的美學教育,不只是教學生繪畫、跳跳舞,而是應培養學生成為藝術的欣賞者,美育能踏實的從小扎根,藝術欣賞的人口增加,電影這一行也將受益。

「台灣的文化底蘊足夠,歷史是沒有包袱的!」當對話進入尾聲,魏德聖對北港鄉親說,北港鎮於近400年前是武裝商人顏思齊盤踞的「海賊窟」,他的新片《52Hz》約有10分鐘述及這方的子民。時夕陽映窗,回思悠悠歷史,身為海賊窟原住民的我,身上的血液竟莫名的澎湃了起來!◇

熱情的民眾請導演魏德聖簽名。(攝影/吳雁門)熱情的民眾請導演魏德聖簽名。(攝影/吳雁門)

延伸閱讀
3490區羅東西區扶輪社 贊助讀報
2016年10月13日 | 8年前
文化會報 政院邀魏德聖出席
2016年09月07日 | 8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