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萬新住民二代 台灣企業布局全球新助力
過去,台灣「舊南向政策」鼓勵台商到東南亞蓋工廠、投資,如今,新政府推動「新南向政策」著重台商組織、僑民網絡與積極的雙邊關係營造。總統府新南向辦公室主任黃志芳表示,人是打開任督二脈的關鍵,新南向將以「人」為本,致力長期深根綿密人力資源網絡。
在人才培力方面,將新住民二代納入計畫對象,鼓勵大專院校開設南向專業科系或學程,給予具南向語言優勢的學生加分錄取機會,培育第二代新住民為南向種子。為此,教育部祭出10億元,在二代海外培力、獎學金及提升母語文化教學等,讓新二代藉由語言優勢擁有更多與國際、東南亞接軌發展機會。
新南向人才 應從新二代培力做起
台灣婚姻移民包含中國大陸、港澳與東南亞、日韓及歐美等外籍人士近51.7萬人,這意謂有51.7萬個家庭受多元文化影響,其中來自東協國家外籍配偶逾14.5萬人,直至今年7月,新住民子女已突破36萬人,且大多於求學階段,新二代約占台灣學生人口比率6%,其中,國中小更超過10%是新二代。移民署表示,新住民二代培力有助於未來開發東南亞市場,不僅可拓展青年國際就業視野,更可提升競爭力。
然而,教育部10億元預算,大部分用在補助東南亞學生來台留學獎助金,一部分鼓勵台灣學生赴東南亞求學。理由是,東南亞學生可彌補台灣少子化、教育量能剩餘的學生缺口,未來人才留台貢獻,還能帶來人口紅利。
對此,長期致力推動新住民權益的立委林麗蟬認為,「政府資源比重、次序顛倒。」她強調,「培育人才應從國內新二代做起。」教育資源應先用在照顧新台灣之子,因為「這些二代永遠是你的國人」,教育部10億元預算先用在補助東南亞學生,請問「培育完了,誰對台灣貢獻大?」
再加上,過去30年,嫁來台灣的婚姻移民家庭社經地位都較低,政府更應該把資源投注在需要的相對弱勢新二代上。林麗蟬認為,具體做法可針對台商所需專業,在大專院校、高中開設相關學程,給有背景優勢的孩子發放獎學金,鼓勵其選讀,這樣既可以造就台商需要的人才,還能幫助弱勢移民家庭的孩子有機會翻轉人生。
新二代台幹 前進東協的重要人力
2年前越南排華暴動,台資工廠遭燒廠、大規模罷工,甚至中國籍幹部被當地抗議民眾活活打死,加上近期越鋼事件,讓有意前進東南亞的企業心生顧忌。主因是台商語言不通,所以選擇大量中國人當幹部,但是陸幹不了解當地文化,在高壓與不當管理下,造成日積月累的隔閡。排華事件讓台商體認到,慎選管理人才的重要。1名在越南河內經營製造業30年的老台商說,「如果你了解他們的文化,就知道平常什麼行為是正常的。」
隨著近年來東協國家經濟成長,台灣不容忽視東南亞市場,新二代正是前進東協的重要人力優勢,來自柬埔寨、本身就是新移民的林麗蟬說,「台商很需要這些跨文化血統的新二代人才」,新二代從小自媽媽與外婆家接觸當地信仰、飲食等文化元素,能理解並正確解讀員工行為,可是,陸幹可能不懂,萬一曲解成偷懶,那就產生誤會、爆發衝突的可能。新二代台幹能幫台商解決棘手的文化理解問題,不僅如此,台商有需要,新二代還能運用當地人脈資源,這些是台幹與陸幹所沒有的「文化親近性」。
對此,身為新二代家長的張家興也表示,未來台商可信任的幹部,其實就是這群「新台灣之子」,這群具有東南亞一半血緣的孩子能幫助台灣企業在全球的產業布局。他還提到,台灣婚姻移民開始已有30幾年了,過去台灣政府未看見新二代的優勢,早期來的外配,孩子已經讀大學二、三年級了,目前東南亞籍二代子女就讀國、高中人數占最大宗,正是國家有機會培力他們的時候,只要政府在教育方面做對投資,很快他們即將進入職場,「未來新二代是社會負擔?還是社會資本?就看政府如何看待此問題。」
新二代子女 心裡不能說的祕密
今年就讀高英工商美容科三年級的陳惠珍,是越南新住民二代,她想學越南語是因為想用媽媽的家鄉話跟媽媽聊天。由於陳惠珍父親早已不在,媽媽獨撐家中經濟,懂事乖巧的陳惠珍,會主動幫忙媽媽整理家務,即將升大學的她,想替媽媽減輕她與讀國中妹妹的學費壓力,高二暑假身兼5份計時工作,為了5萬元學費,結果把自己累倒,反而讓媽媽與師長為她擔心,媽媽沒錢讓她補習,陳惠珍憂慮問老師,「如果自己考上離家遠的學校,政府可不可以像補助原住民一樣,有加分、住宿與學雜費減免?」老師無語了,「原住民」、「新住民」只差一個字,政府資源給不給?老師也給不了惠珍答案。
越南新移民陳天恩,嫁來台灣11年,擔任衛生局翻譯員並兼任多所國、高中越語老師,由於教學用心、對學生關心呵護,班上的外配小孩都會找她傾吐心事。陳天恩說,「很多新住民家庭經濟不好,媽媽中文差又忙於工作,不能給孩子意見或經濟支持。」二代孩子找陳老師訴說心裡話,陳天恩感慨,「這樣的孩子不少,他們很努力、有資質也具有身分優勢,就是缺資源。」推動新南向政策,陳天恩希望,政府能傾聽二代家庭真正的需要。
此外,新二代家庭還渴望親情交流。陳惠珍說,「很渴望跟媽媽母國接觸,現在努力學越語、比別人更用功的動力,就是渴望與越南的家人更親近,那是切不斷的感情。」張家興說,孩子的外婆家,有同齡的表兄妹,還有疼她的舅舅、阿姨,等到他成年就業就是靠這群國際親戚去累積實力,他也呼籲,台灣新住民家庭,要接受孩子講媽媽母國語言。「長遠來說,要雄厚孩子未來語言競爭力。」站在兩個國際家庭的優勢,只要雙方有互動,未來創造關係就綿密。
首先雙邊家庭情感交流的最大障礙,就是依親政策與簽證問題。張家興說,現行台灣只開放新住民未成年子女可申請長期依親或來台定居,如果是外配父母僅能探親停留3個月,而新住民的兄弟姊妹只能以一般觀光簽證來台,最長不得超過1個月。他認為,應該盡速修法,延長新住民親人來台探親停留時間。
張家興說,外籍配偶自年輕嫁來台灣,就此生根,她真正熟悉的家鄉儼然就是台灣。外配生的孩子當然是台灣人!張家興說,政府不須加強國族身分認同,反而應該加碼在新二代的人力資源,厚實他未來競爭力,建立新二代的國際家人的情感,去發展與東南亞各國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