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2) 鋒芒初露
接上文
第二章 南征北討 戰無不勝
第一節 定國武功
戰局總覽
大唐初建,疆土只限關中和河東一帶。自武德元年(618年)起,李淵身為皇帝,坐鎮長安。但天下依然群雄並立,李唐王朝需四處征戰,夷平四方,才能一統天下。當時,稱王稱帝、領兵雄霸一方者大有人在。
李淵起兵之時,薛舉、薛仁杲父子占據隴右,稱帝,國號秦。劉武周稱帝,國號漢,為山西北部一支重要力量,直接威脅李唐據地太原。王世充據河南,稱帝,國號鄭,小看不得。竇建德建政,國號夏,稱雄河北,不可一世。長江中、下游一帶,尚有蕭銑、杜伏威、輔公等躍躍欲試。北邊更有突厥為寇,虎視中原,十分強大。中原逐鹿,刀光劍影,誰能一掃群雄,誰才能統領天下,稱王治國!正所謂,兵征天下,王者治國。
在大唐統一天下之主要戰爭中,太宗或者直接參與其中並起重要作用,或者直接掛帥,特別是親統唐軍打敗薛仁杲、宋金剛、劉武周、王世充、竇建德、劉黑闥幾戰,皆是唐朝統一過程中最關鍵之戰爭,也是形勢最危急、戰事最艱難之幾次大戰。每一次戰爭勝利後,太宗重視安撫降眾,收羅人才,意義尤其深遠。太宗因戰功累累,後被高祖封為天策上將,位在所有公侯之上。
鋒芒初露
大業11年,隋煬帝被突厥10萬鐵騎圍困在雁門無法突圍,只能把詔書綁在木頭上,放進汾河讓詔書順流而下,希望有人看到詔書前來救援。太宗那年只有16歲,前去應徵,歸在雲定興將軍麾下。雲定興手下只有2萬新兵,且多是步兵。太宗向雲定興建議:突厥敢圍困天子,是認定我們沒有援軍。不如我們把軍隊前後拉開,延綿數10里,讓敵軍白天看見旌旗招展,晚上聽見鉦鼓聲聲,誤以為大軍壓境,如此才能不戰而勝。若他們知我虛實,兩兵相接,則勝敗難料。
雲將軍採納了太宗疑兵之計,突厥兵看到隋軍浩浩蕩蕩絡繹不絕,果然以為隋軍大批救兵到,於是解圍逃遁而去。
在李淵守太原之時,太宗時年18。有高陽賊帥魏刀兒,自號歷山飛,十分驍勇。率兵來攻太原,李淵率兵擊之,不幸深入賊陣,無法衝出重圍。太宗以輕騎突圍而進,張弓射敵,所向皆披靡,救李淵於萬眾之中。其後賊步兵又至,李淵與太宗又奮擊,大破之。
其時隋朝氣數已盡,各地反聲四起,戰火瀰漫,民不聊生。太宗準備舉義兵,每每撫恤百姓,禮遇士兵,散財養客,江湖人士、俠客義士,莫不願效死力,為李唐起義兵做好充分準備。
大業13年5月(617年),太宗胸懷天下,欲救民於水火之中;念繫蒼生,運籌帷幄;承天意,順民願,勸父起兵。李淵遂於晉陽以勤王討賊為號正式起兵,開啟大唐一代新朝。及義兵起,太宗率兵攻克西河。官拜為右領大都督,右三軍皆隸屬太宗管轄,晉封為敦煌郡公。
7月,太宗隨李淵出征,與隋將宋老生2萬精兵相持於山西霍邑。恰值久雨糧盡,高祖與長史裴寂議論,不如暫且回太原,以後再圖謀舉事。太宗懇求李淵不要退卻。太宗說:「原本興立大義是為了拯救百姓,應當先攻入咸陽,號令天下;遇到小敵就回師,恐怕隨從起義之人將會一朝解體。回去守太原一城之地,這不過是賊寇所為罷了,怎麼能保全自己!」但是李淵不採納,催促命令引軍出發。太宗遂大哭於外,聲聞帳中。李淵召問其故,太宗說:「現在部隊憑藉正義而出動,前進、戰鬥就必定勝利,退回就一定會散伙。大家散伙於前,敵人趁機追擊於後,死亡將頃刻而至,因此悲傷。」李淵醒悟而停止撤兵。
8月,雨停,引師取霍邑。太宗怕宋老生不出戰,於是率領數名騎兵先到霍邑城下,拿著馬鞭指點比劃,好像圍城樣子,以激怒老生。老生果然發怒,開門出兵,背城列陣。李淵與建成一起列陣於城東,太宗和柴紹列陣於城南。老生指揮兵士迅速前進,先逼近高祖,這時建成忽然墜馬,老生趁機進攻,李淵與建成部隊往後退卻。太宗自城南高地率領兩名騎兵急馳而下,衝斷了老生部隊,又領兵奮力進擊,敵軍大敗,各扔掉兵器逃跑。老生退回到城門,城上閘門放下,老生手拉繩子想上城,被砍死,於是霍邑平定。
到了河東,關中豪傑爭著奔赴參加義軍。太宗請求進軍入關,攻取永豐倉來賑濟窮困,收服群雄及眾豪傑來謀取京都,高祖稱善。太宗以前軍渡過黃河,先定渭北。京都附近官民及豪傑紳士到軍門請求獻身報效義軍者日以千計,扶老攜幼,滿於麾下。太宗收納英俊,擇才而用,遠近聞者,皆來投靠。
唐軍在涇陽宿營,有優秀兵士九萬名,擊破賊寇胡人劉鷂子,兼併其部下,留下殷開山、劉弘基屯駐長安舊城。太宗自己帶兵奔赴司竹,盜賊首領李仲文、何潘仁、向善志等都來相見,停留於阿城,獲得兵士13萬人。長安父老送牛酒到營門勞軍者不可勝數,太宗都加以慰問,然後送走他們,東西一概不收。軍令嚴肅,秋毫無犯。接著與大軍一起平定京城。改封為秦國公。
五千年輝煌神傳文化之千古英雄人物研究組
第二章 南征北討 戰無不勝
第一節 定國武功
戰局總覽
大唐初建,疆土只限關中和河東一帶。自武德元年(618年)起,李淵身為皇帝,坐鎮長安。但天下依然群雄並立,李唐王朝需四處征戰,夷平四方,才能一統天下。當時,稱王稱帝、領兵雄霸一方者大有人在。
李淵起兵之時,薛舉、薛仁杲父子占據隴右,稱帝,國號秦。劉武周稱帝,國號漢,為山西北部一支重要力量,直接威脅李唐據地太原。王世充據河南,稱帝,國號鄭,小看不得。竇建德建政,國號夏,稱雄河北,不可一世。長江中、下游一帶,尚有蕭銑、杜伏威、輔公等躍躍欲試。北邊更有突厥為寇,虎視中原,十分強大。中原逐鹿,刀光劍影,誰能一掃群雄,誰才能統領天下,稱王治國!正所謂,兵征天下,王者治國。
在大唐統一天下之主要戰爭中,太宗或者直接參與其中並起重要作用,或者直接掛帥,特別是親統唐軍打敗薛仁杲、宋金剛、劉武周、王世充、竇建德、劉黑闥幾戰,皆是唐朝統一過程中最關鍵之戰爭,也是形勢最危急、戰事最艱難之幾次大戰。每一次戰爭勝利後,太宗重視安撫降眾,收羅人才,意義尤其深遠。太宗因戰功累累,後被高祖封為天策上將,位在所有公侯之上。
鋒芒初露
大業11年,隋煬帝被突厥10萬鐵騎圍困在雁門無法突圍,只能把詔書綁在木頭上,放進汾河讓詔書順流而下,希望有人看到詔書前來救援。太宗那年只有16歲,前去應徵,歸在雲定興將軍麾下。雲定興手下只有2萬新兵,且多是步兵。太宗向雲定興建議:突厥敢圍困天子,是認定我們沒有援軍。不如我們把軍隊前後拉開,延綿數10里,讓敵軍白天看見旌旗招展,晚上聽見鉦鼓聲聲,誤以為大軍壓境,如此才能不戰而勝。若他們知我虛實,兩兵相接,則勝敗難料。
雲將軍採納了太宗疑兵之計,突厥兵看到隋軍浩浩蕩蕩絡繹不絕,果然以為隋軍大批救兵到,於是解圍逃遁而去。
在李淵守太原之時,太宗時年18。有高陽賊帥魏刀兒,自號歷山飛,十分驍勇。率兵來攻太原,李淵率兵擊之,不幸深入賊陣,無法衝出重圍。太宗以輕騎突圍而進,張弓射敵,所向皆披靡,救李淵於萬眾之中。其後賊步兵又至,李淵與太宗又奮擊,大破之。
其時隋朝氣數已盡,各地反聲四起,戰火瀰漫,民不聊生。太宗準備舉義兵,每每撫恤百姓,禮遇士兵,散財養客,江湖人士、俠客義士,莫不願效死力,為李唐起義兵做好充分準備。
大業13年5月(617年),太宗胸懷天下,欲救民於水火之中;念繫蒼生,運籌帷幄;承天意,順民願,勸父起兵。李淵遂於晉陽以勤王討賊為號正式起兵,開啟大唐一代新朝。及義兵起,太宗率兵攻克西河。官拜為右領大都督,右三軍皆隸屬太宗管轄,晉封為敦煌郡公。
7月,太宗隨李淵出征,與隋將宋老生2萬精兵相持於山西霍邑。恰值久雨糧盡,高祖與長史裴寂議論,不如暫且回太原,以後再圖謀舉事。太宗懇求李淵不要退卻。太宗說:「原本興立大義是為了拯救百姓,應當先攻入咸陽,號令天下;遇到小敵就回師,恐怕隨從起義之人將會一朝解體。回去守太原一城之地,這不過是賊寇所為罷了,怎麼能保全自己!」但是李淵不採納,催促命令引軍出發。太宗遂大哭於外,聲聞帳中。李淵召問其故,太宗說:「現在部隊憑藉正義而出動,前進、戰鬥就必定勝利,退回就一定會散伙。大家散伙於前,敵人趁機追擊於後,死亡將頃刻而至,因此悲傷。」李淵醒悟而停止撤兵。
8月,雨停,引師取霍邑。太宗怕宋老生不出戰,於是率領數名騎兵先到霍邑城下,拿著馬鞭指點比劃,好像圍城樣子,以激怒老生。老生果然發怒,開門出兵,背城列陣。李淵與建成一起列陣於城東,太宗和柴紹列陣於城南。老生指揮兵士迅速前進,先逼近高祖,這時建成忽然墜馬,老生趁機進攻,李淵與建成部隊往後退卻。太宗自城南高地率領兩名騎兵急馳而下,衝斷了老生部隊,又領兵奮力進擊,敵軍大敗,各扔掉兵器逃跑。老生退回到城門,城上閘門放下,老生手拉繩子想上城,被砍死,於是霍邑平定。
到了河東,關中豪傑爭著奔赴參加義軍。太宗請求進軍入關,攻取永豐倉來賑濟窮困,收服群雄及眾豪傑來謀取京都,高祖稱善。太宗以前軍渡過黃河,先定渭北。京都附近官民及豪傑紳士到軍門請求獻身報效義軍者日以千計,扶老攜幼,滿於麾下。太宗收納英俊,擇才而用,遠近聞者,皆來投靠。
唐軍在涇陽宿營,有優秀兵士九萬名,擊破賊寇胡人劉鷂子,兼併其部下,留下殷開山、劉弘基屯駐長安舊城。太宗自己帶兵奔赴司竹,盜賊首領李仲文、何潘仁、向善志等都來相見,停留於阿城,獲得兵士13萬人。長安父老送牛酒到營門勞軍者不可勝數,太宗都加以慰問,然後送走他們,東西一概不收。軍令嚴肅,秋毫無犯。接著與大軍一起平定京城。改封為秦國公。
五千年輝煌神傳文化之千古英雄人物研究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