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典故】先苦後樂 白族三道茶

「三道茶」是白族招待客人的禮儀飲品。(攝影/彩霞)
「三道茶」是白族招待客人的禮儀飲品。(攝影/彩霞)

文/味蕾

白族是中國第15大少數民族,「三道茶」是白族招待客人的禮儀飲品,同時有著「先苦後樂」的深層內涵。

三道茶的第一道「苦茶」又稱「烤茶」,味道苦澀,能提神醒腦;第二道「甜茶」,加入核桃片和紅糖,可口香甜;第三道「回味茶」,放入花椒和蜂蜜,香甜苦辣具全,回味無窮。相傳它的由來,與白族的師徒承傳技藝有關。

師徒促成「三道茶」

相傳,有個手藝超群的木匠住在蒼山腳下,他有個得意的徒弟,製造桌椅床櫃,雕花刻鳥等技術高超,已達青出於藍更勝於藍的境地。有一天,師傅叫徒弟拿斧鋸,一起上山伐木取板,扛回家來,練成這最基本的功夫,就可以出師了。

師徒二人翻山越嶺,終於找到了一棵幾丈高的大樹,費了好大勁才把樹鋸倒,這時徒弟口乾舌燥,口渴難受。他就央求師傅說:「我想去找水喝。」師傅說:「不行,大樹還沒鋸成木板,天黑了就下不了山,若遇上虎豹該怎麼辦?」

徒弟只好忍著渴,與師傅拉了一陣鋸子,最後忍不住了,就抓一把樹旁的葉子塞進嘴裡解渴。師傅見他呲牙咧嘴的,就問他:「味道如何?」徒弟坦率說:「好苦呀!」師傅笑著說:「你要記住,真正的手藝不光是會雕個花、刻個鳥的,還要能吃苦才能成為大器。」

木板終於鋸好了,徒弟也累的坐在地上。這時,師傅從懷裡掏出一塊紅糖,塞到徒弟嘴裡:「吃了苦,再嘗嘗甜的。」 徒弟吃了紅糖後精神起來了。師徒合力把木板扛了回家。師傅再用蜂蜜、桂皮、花椒、苦茶給他沖了一碗茶水。

又渴又累的徒弟喝了一口問:「師傅,您這是什麼茶水呀?苦、辣、麻、甜都有,細細品嘗還挺有滋味的。」師傅大笑道:「這茶水的味道和學手藝、做人的道理是相通的,要先苦後甜,還要經常的回味回想。」

後來,這位徒弟將這意義非凡的過程,開創成「三道茶」,從此,這一苦、二甜、三回味的三道茶,就在白族人中廣為流傳,現已成為孩子求學、學藝時的一道禮俗。後來應用面更廣,更成為婚事、節日期間招待客人的禮儀飲品,極具白族特色的一種風俗。

製作及其蘊涵哲理

第一道「苦茶」,製作時,先把水燒開後,再用文火烤熱小砂罐後,放入適量的茶葉,轉動砂罐,當茶葉發出啪啪響聲和焦香時,立即注入燒開水,幾分鐘後,將茶水倒入茶杯飲用。由於這種茶經烘烤、沖沸而成,因此,色如琥珀,焦香撲鼻,味道苦澀,故稱為「苦茶」,隱喻凡事要先吃苦的哲理。

喝完「苦茶」後,製作第二道「甜茶」時,主人會重新烤茶、注入燒開水沖泡成苦茶。換上用碟子托著的潔白精美茶杯,先放入紅糖、熟的核桃仁薄片、燒乳扇(或者米花),再沖入苦茶約八分滿。此茶營養豐富,可口香甜,故稱為「甜茶」,隱喻人生先苦後甜的哲理。

第三道「回味茶」,製作時,先將麻辣的桂皮、花椒、生薑片放入水裏煮成汁液後,倒入杯內,再加入苦茶、蜂蜜而成。飲時晃動茶杯使其均勻,趁熱飲下,頓覺香甜苦辣具全,讓人回味無窮,故稱為「回味茶」,隱喻人生的處境不同,人們應常作回味回想,牢記「先苦後甜」的哲理。

三道茶有著「先苦後樂」的深層內涵外,熱情好客的白族人,來客時必待之以三道茶,除了講究茶葉的質量、茶具的精巧、泡茶的技藝外,更注重「敬茶的禮儀」,故三道茶不僅是白族人主要的飲食文化,而且是其重要的禮俗。◇

延伸閱讀
首座原民實驗小學 博屋瑪8月成立
2016年07月24日 | 8年前
好客竹縣來趣淘 啟動4路觀光專車
2016年07月08日 | 8年前
宗教觀光文化節 竹山熱鬧迎城隍
2016年07月01日 | 8年前
神之寫作
2016年06月26日 | 8年前
新疆古城的湮沒
2016年05月22日 | 8年前
新竹客家文藝季 分享濃濃客家味
2016年05月13日 | 8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