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媒陷眼球戰爭 學者:應從政策面導正
近年來,台灣媒體頻發生假新聞事件,許多媒體選擇不傳遞真相,只重視腥羶色、譁眾取寵。對此,中正大學傳播系教授胡元輝表示,這幾年來台灣媒體受到兩大因素影響,分別是追求「聳動」及「速度」。在資訊洪流中,在各種新舊媒體交雜中,要如何脫穎而出,就是標題要「聳動」、內容要「聳動」。而既然必須要競爭,誰「速度」最快,誰就能掌握大眾注意力,這幾年就產生了「即時新聞」。各家媒體進行一場追求「聳動」、 「速度」的眼球戰爭。這樣情況下,任何鎖事都可成為新聞,非事實不經查證就被推動。
這樣的惡化,造成媒體不追求事件背後真實意義。比如日前華航空服員罷工事件,「史上顏值最高的罷工」這類花邊新聞,變成第一層次,而罷工意義是什麼、罷工所爭取是什麼、罷工涉及法律是什麼、罷工產生社會影響等,這類問題反而被放在第二層次。另外洪素珠事件也是,這類事件大家應該認真去思考其牽扯到的族群問題、公民記者角色意義等議題,但有些媒體為了爭取眼球,不去分析探討背後現象,卻不斷重複撥放衝突影片,表面上爭取到閱聽眾的眼球,實際上是加深台灣社會對立或誤解。
此外,對台灣而言,無論政治或經濟兩岸事務也占了不少比重,但相較國際媒體,有些台灣媒體不僅不報導中國真實新聞,反配合中共掩蓋真相混淆視聽。對此,胡元輝指出,許多媒體似乎非常重視跟中共官方的關係,在價值意識形態上,成為一個維護的觀點,受到一點框架的影響,認為只要中國發生不好的事件,或者民眾抗爭,就可能會認為不值得重視或不應該報導,造成媒體跟官方產生不良善的配合狀態。
胡元輝進一步提出,中國各地其實發生非常多維權、人權事件,但這類事件並未被台灣媒體深刻探討,我們一方面說要對中國有真切了解認識,實際上,台人對中國發展狀態卻一知半解,這些媒體要負很大的責任,這其中不只是追求眼球戰爭,事實上也有非常嚴重價值偏差,大眾應該要去正視。
媒體工作者不妄自菲薄
小意見也能聚沙成塔
對於這樣的亂象,身為媒體從業人員該有何自覺,或該如何能扭轉現狀?胡元輝表示,「說實在也為新聞工作者抱屈,如果大結構在自由體制裡面不能被好好保證,在結構中的螺絲釘要去撼動也不容易。」他希望政府、媒體經營者應該意識到媒體的關鍵性角色,若不能讓媒體成為承擔社會重要公共資訊傳遞分析平台,媒體反而成為社會很大的禍害。政府要有好的傳播政策, 去導引出好的結構,讓結構商業良性競爭。訴諸企業主社會良心是很重要的訴求,但單純對企業主做道德性呼籲可能沒有很大功效,必須社會給壓力,才能意識到更大的社會責任。而每一個新聞工作者也不能妄自菲薄,假如有一個人願意對現有體制說不,哪怕是輕微的意見也能聚沙成塔,相信都可以對體制產生一點壓力。
胡元輝強調,對中國問題部分,更需要採取較具體的政策處理,政府對有些媒體併購行為,涉及有中資在內的,應該進行比較嚴格的調查,以及之後的審查,避免某種經濟利益資金造成影響 ,造成媒體報導的失落。但有些案例也許可能找不到證據證明中資介入,這情況下可以透過具體行為表現,例如置入性行銷,中共的各種政治經濟力量,利用台灣媒體,用經濟資源來導引價值主張,應該要在適當法規中做規範。此外,我國電視事業,為何外來劇陸劇、韓劇這麼多,本國戲劇卻這麼少,這類也可以由政策導引,去規範黃金時段比例問題,國家傳播政策的管制工具應好好運用,讓國家新聞或文化生態比較正常化。
至於國家傳播政策會不會影響新聞第四權自由報導理念?胡元輝解釋,傳統以為國家對媒體不作為,才是對新聞媒體自由的尊重。實際上, 民主國家應該高度尊重新聞自由、言論,保障媒體自由制度,政府並非所有做為都是傷害,有些作為反而是保護,這在很多西方學術討論都已證實這一點。例如擴大公共媒體規模,站在公共利益角度上做報導,把商業媒體不願處理的事情做處理,間接可影響到對我們公共事務理解,對真相的了解。而有些國家設置媒體新聞多元發展基金,用基金來支持弱勢、少數、異議、社區、邊緣類媒體,讓他自由發展以平衡媒體生態,也是促進民主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