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趣台東 體驗阿美族文化
不少偏鄉地區青年人口外流,多數剩下老人、小孩仰賴彼此,但也有人選擇留在家鄉守護,像是台東比西里岸部落,居民聯手打造文化中心,更組成樂團,替部落增添活力,並從中了解阿美族文化。而來自瑞士的外國人,更因為喜愛台灣而定居下來,不僅如此,也幫助當地居民就業,賺取生活費。
比西里岸 鼓出希望
位在台東縣成功鎮三仙社區有阿美族的部落「比西里岸Pisirian」,「siri 」是山羊的意思,此地過去山羊遍佈,故以pisirian養羊的地方命名。隨著時代變遷,已看不見羊群。不僅青年流失,也出現阿美族文化斷層等現象。三仙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陳春妹與在地居民推動社區營造,發展部落新氣象。
目前部落裡有文化活動中心、木作羊群,也與幾米進行合作,在比西里岸部落的各處,藏有幾米的11幅畫作,以繪本「走向春天的下午」主角小米與阿吉為主,讓遊客尋訪11處彩繪的同時深度遊覽部落,進一步發掘部落寧靜純樸的美好。
此外,部落孩子組成寶抱鼓樂團,替阿美族打出希望。為照顧父母在外工作而欠缺關照的孩子,藝術家范志明利用廢棄浮球製成非洲鼓的樣貌,同時以阿美族圖騰裝飾表達傳統文化,使寶抱鼓成為最具部落特色的環保樂器。因為打鼓,孩子的生命開始有了不一樣的改變;因為打鼓,他們的社區部落也開始有了不一樣的未來。
部落人口結構以獨居老人、小孩占多數,社區內有座涼亭,下午或飯後老人家會到涼亭聊聊天,只要發現誰沒出現,就會關心他的近況,涼亭宛如關懷站一般,人們互相照顧;其中,有一位高齡阿嬤因為擔心部落小朋友沒有東西吃,即使賺不了大錢,仍堅持販售早餐給孩子吃。
都蘭達麓岸 吃風味餐歡歌
座落在都蘭山與都蘭灣懷抱間的「都蘭」,有豐富阿美族部落文化,其中,達麓岸是阿美族人在山林、田園、海岸邊的茅草屋,是族人工作、休息、技藝傳承之處。而來到「達麓岸部落屋」,還可吃到阿美族風味餐、體驗「巴歌浪」文化。
阿美族為母系社會,家族事務是以女性為主體,並由女性負責,家族產業之繼承以家族長女與其他女性為優先;阿美族另一個特徵是嚴密的年齡階級組織,男生在10多歲時必須進入集會所接受成為一個男人的訓練,最初階層是「Pakalungay」,任何人都可以使喚他做事。用餐前先找位男生體驗當Pakalungay,繫上臀鈴腰帶,走路搖搖屁股叮噹作響,搏取族中長輩歡心,替大家服侍、奉茶等。
阿美族以糯米為主食,用手將糯米飯捏成丸狀吃,裡面可是加了三寶,包括芋頭、蕃薯以及「手汗」。也有豐富的風味餐,像是刺蔥煎蛋、炸飛機葉、石板烤肉等,盛飯的容器由竹簍與葉子製成,吃起來更有味道,
飯後,阿美族頭目主持儀式,以酒祭祖靈,這就是「巴歌浪」文化,巴歌浪是一種慶祝並同時表達感謝的儀式,透過喝酒歌舞、盡情歡樂慶祝,晚上暢懷過後明日又將再回歸俗人生活,也象徵事情完美地結束。
推廣腳底按摩 助外配穩定家計
一名來自瑞士的神父吳若石,30歲來台,後來定居在台東,一場病開始接觸腳底按摩,他的病情也逐漸改善,因此對腳底按摩產生興趣,並開始研究腳底穴道與中醫理論,發展出足部健康法,他透過腳底按摩助人,不僅如此,更協助當地居民就業,穩定家庭經濟,生活獲得改善。
部分嫁來台灣的外配,家庭經濟不好,即使打零工賺點家用,一天下來收入也不到500元,吳若石教導外配腳底按摩,並為他們架設工作平台,外配只要服務一位客人就有500元收入,家庭經濟穩定,孩子就能受到好的教育;也有居民因病情改善,省下不少醫藥費,而投入足部健康法。吳若石認為,一家一人會,省去醫藥費,透過觀察腳底的變化,就能發現身體隱藏的病痛秘密。
吳神父腳底按摩在台東長濱已形成地方特色體驗項目,當地民眾也紛紛介紹遊客到「長濱天主堂」以及「吳神父生活館」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