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雲志復育珊瑚 重建海洋環境

海漂垃圾非常多,可以清出好幾袋大黑垃圾袋。(行雲志提供)
海漂垃圾非常多,可以清出好幾袋大黑垃圾袋。(行雲志提供)

文/記者徐翠玲

行雲志是澎湖西嶼合界人,大學讀醫院管理,當兵地點則選在老家澎湖,進入海龍蛙兵當上海洋役官,接受潛水等訓練,一待就是5年。為確保海域安全,經常在海裡巡邏,看到澎湖海中景觀一年不如一年,跟小時候相比落差很大。

行雲志帶隊進行海域活動。(取自海底漫步臉書)行雲志帶隊進行海域活動。(取自海底漫步臉書)

大堡礁打工經歷  衍生復育珊瑚構想

剛當完兵,行雲志聽朋友說去澳洲當背包客蠻不錯的,買了單程機票就飛去澳洲,看似很冒險,但他說自己當過軍人,膽子比較大,而他又是特種部隊軍人,只是一開始因為語言不通跟啞巴一樣,學會英文後就不同了。

行雲志指出,澳洲由企業認養、保護限定海域,並且復育當地的珊瑚。澳洲允許用電療方式,也就是利用太陽能板對某些區塊珊瑚放電,刺激珊瑚成長。澳洲有完善的制度,讓所有做水域遊戲的業者,進行復育計畫,善盡企業的社會責任。

澳洲政府配套監控措施也做得很好,有WIFI電眼監視,海洋巡訪員定期巡訪與檢測珊瑚礁縮減率或增加率,評定企業對海洋保育的成就,如果表現不好,就重新招標或撤掉經營權,反之則擴大復育範圍。

行雲志說,在鎖港復育珊瑚的構想是從大堡礁衍生,最早計畫養幾隻魟魚,魟魚可以長很大,被人類飼養很溫和可以跟潛水者拍照。還有巨型石斑魚也很溫和,比雙人床還大(160x190公分),澳洲2隻石斑魚體積是成年人3倍。綠島曾經出現類似做法,但因法令關係,沒辦法限制其他人靠近或獵殺。

海域活動觀看海底美景。(取自海底漫步臉書)海域活動觀看海底美景。(取自海底漫步臉書)
遊客進行海域活動所發現海底美景。(取自海底漫步臉書)遊客進行海域活動所發現海底美景。(取自海底漫步臉書)

目睹汙染慘況  立志營造更好環境

行雲志小時候(約30多年前)很喜歡在村莊的海邊玩耍,動不動就往海裡跳。那時村莊還沒有港口,附近海中全都是很漂亮的珊瑚礁,還有各種魚類,海水漲潮約深3~4公尺,退潮時整片珊瑚礁幾乎都裸露出來。「以前的澎湖沒那麼多港口,有港口之後,港口的汙染非常嚴重,就想做點什麼來改善汙染。」

行雲志從大堡礁回國後從事旅遊業,好幾次帶客人潛水時遇到很多垃圾,於是想在海底塑造更好的環境。他說,最早的構想是復育魚,可是魚要有棲息地才會群聚,於是想到種珊瑚,向澎湖縣農漁局提出海洋共生計畫,他與工作夥伴是全台第一個以企業角度寫出珊瑚復育計畫的團隊。

澎湖內海青灣因為沒有鋪設下水道,城市廢水直接排進海中,使那一帶的珊瑚傷亡慘重。行雲志表示,沒辦法從內海開始,就先從外海做復育。他們找到東面鎖港小內灣進行珊瑚復育試驗,鎖港離海研五號沉船位置黑水溝很近,長期有海流經過,海水溫度全年25度上下,幾乎呈恆溫狀態,適合珊瑚生長,加上那邊沒有河流、沒有汙水排放口,水流比較乾淨。

從零學起  能力終獲肯定

2013年底開始種珊瑚,行雲志團隊沒人有相關背景,只能跟著農漁局水產種苗繁殖場學習種植、復育珊瑚。行雲志說,隔行如隔山,一開始很多不懂,花蠻多時間K書、搜尋資料,還去中研院上珊瑚疾病相關課程,到墾丁參加研討會,全台很多地方跑透透,就為了解珊瑚要什麼、怕什麼。

繁殖場提供15公分高種苗,種苗在室內沒有災害生長容易,移植到海中死亡率就提高。種珊瑚後的後續觀察、記錄是重點,也要替珊瑚清潔。一般珊瑚1年長1公分就算不錯,行雲志團隊挑的品種是鹿角珊瑚,1個月約長1.1公分,澎湖海洋環境比台灣優,1年約長15公分。第1年是實驗性質只種500株,範圍還不到兩張榻榻米大,存活率達83%,一直到現在存活率還有65%,生長高度已擴大3倍。

由於表現不錯,第2年追加植株,第3年能力已經被認可,不需申請繁殖場直接送1,200株珊瑚,現在總計種植3,700株。珊瑚需要太陽光照射,他們盡量種在水深10公尺以內,希望冬天也能照到太陽。珊瑚種植區塊約25坪,是澎湖早期浮潛祕境,他們希望擴大到約3畝大海域。

魚類如鰻魚很喜歡躲在珊瑚礁洞中,有人為了獵捕魚類,或刺或踹珊瑚礁,留下破壞痕跡。行雲志說,珊瑚種苗小小一棵很容易斷掉,第1年幾乎常常發生。但現在社區已經了解復育珊瑚是為了幫魚群造屋子,提高魚群復育機率,因此從去年開始破壞就少很多。

珊瑚種苗運送到海底,一株一株進行移植。(行雲志提供)珊瑚種苗運送到海底,一株一株進行移植。(行雲志提供)
珊瑚種苗一株株移到種植架上。(行雲志提供)珊瑚種苗一株株移到種植架上。(行雲志提供)
102年鹿角珊瑚復育前狀況。(行雲志提供)102年鹿角珊瑚復育前狀況。(行雲志提供)
102年復育鹿角珊瑚後,珊瑚生長情形。(行雲志提供)102年復育鹿角珊瑚後,珊瑚生長情形。(行雲志提供)

海下導覽 兼差清理海洋垃圾

「除了種珊瑚,大部分時間花在撿垃圾」,行雲志說,珊瑚一旦種下去,除了記錄以外,就是幫珊瑚洗澡,為了維持珊瑚附近環境清潔,幾乎天天撿垃圾。塑膠袋、破碎繩索或漁網會罩住珊瑚,打7、8個死結,被纏繞的區塊就會壞死。海底1週清潔1次,一清就是5、6袋黑色大型塑膠袋,約重5、6公斤,大部分是漁網。

冬季風浪大,怕有危險不讓遊客出海,但行雲志表示,他們還是得出海撿垃圾,因為1、2週不撿就會積一堆。颱風過後更可怕,每次都要花一整天時間清垃圾。他們不只復育珊瑚,也要當清潔隊,他們自稱是海洋領隊,邊帶領海下解說,邊維護、塑造海下環境。行雲志清理過從大連來的電線桿、日本來的塑膠袋。澎湖本身沒有大型樹木,海中卻有10公尺長、2公尺寬樹幹,破碎漁網也非常多。

維護海岸環境清潔,撿拾海漂垃圾。 (行雲志提供)維護海岸環境清潔,撿拾海漂垃圾。 (行雲志提供)

禁擦防晒乳下水  因恐傷害珊瑚

4月24日正好是珊瑚產卵的日子,行雲志說,珊瑚產卵受溫度影響,越靠近赤道越壯觀,在鎖港這邊量不大,不過紅色受精卵漂浮在水面上很顯眼,感覺太過鮮豔,遊客都看到了,剛開始還以為誰撒了魚飼料。珊瑚在3、4月產卵約1年產1次,卵隨水漂流自行著床,若活下來就變珊瑚礁,死亡就是星砂。

珊瑚與海藻一起生長,叫共生藻。行雲志說,所有珊瑚礁都沒顏色,顏色依共生藻而定,共生藻是什麼顏色,珊瑚礁就是什麼顏色。珊瑚礁常見的是紅色、藍色、紫色,越淺的海顏色越多。因為紅外線不容易照到海底下,海越深首先消失的是紅色。

珊瑚礁白化是因為附著在上面的藻類死亡,缺乏藻類進行光合作用,沒有養分珊瑚就跟著死亡。澎湖珊瑚礁白化症約發生在2009年寒害時,海面驟降使很多珊瑚礁露出水面,最嚴重時瞬間整片白化,推估應該是溫度太低。珊瑚是動物,生活的溫度有一定的範圍,因此氣候暖化、聖嬰現象也會影響珊瑚礁。

另外,行雲志表示,防晒乳化學成分(有氧苯酮 oxybenzone)會傷害珊瑚礁,如果穿防寒衣阻絕太陽,不擦防晒乳對大海會更好。他們嚴格要求遊客不能擦防晒乳,遊客在海邊盥洗也只能用清水,禁用化學性清潔劑、肥皂,避免廢水排到海裡造成汙染。◇

珊瑚種苗一株一株植入三角錐孔洞中。(行雲志提供)珊瑚種苗一株一株植入三角錐孔洞中。(行雲志提供)
珊瑚復育生長情形。(行雲志提供)珊瑚復育生長情形。(行雲志提供)

 

延伸閱讀
最美家鄉票選 宜蘭好風光奪冠
2016年05月24日 | 8年前
美國翻轉思維 拆水壩助鮭魚回家
2016年04月08日 | 8年前
海洋園丁難復育 認識海膽軟實力
2015年12月16日 | 9年前
蓮池潭採紅菱 季節限定下田樂
2015年10月20日 | 9年前
碗裡的味道
2015年07月08日 | 9年前
復育有成 水雉現蹤援中港溼地
2015年07月30日 | 9年前
今夏遊小琉球 新航線更便捷
2015年07月08日 | 9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