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最美的巴洛克建築 聖恩谷教堂
在學術氣氛濃厚的法國巴黎第五區,有一座宏偉精緻的聖恩谷教堂(L’église du Val-de-Grâce),從巴黎的多處景點都能一眼看見它。其美麗的曲線和華麗和諧的內部裝飾,成為十七世紀宗教建築的典範。教堂的圓頂是巴黎天際線的象徵性建築之一。
興建由來:安妮王后感謝上帝賜子
聖恩谷教堂由「奧地利的安妮王后」(Anne d’Autriche,1601~1666)建立,她是西班牙國王腓力三世的女兒,於1615年嫁給路易十三成為法國王后。
其時正值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運動,全歐洲分裂為天主教與新教兩大陣營,爆發了席捲全歐洲的大規模戰爭——1618年至1648年的「三十年戰爭」。由於安妮王后出身於法國敵對一方的哈布斯堡家族,反對當時的新教改革,所以在這場規模空前的長期戰爭中,始終被法國的首相紅衣主教黎胥留(Richelieu,1585-1642)所懷疑。自1622年流產之後,安妮王后也逐漸被國王路易十三疏遠。
篤信天主教的安妮王后,於1621年開始興建聖恩谷修道院。在1624年7月3日正式的奠基,場地由王室捐獻,安妮王后將其特別奉獻給聖母以祈求誕生一位王子。
1638年9月5日安妮終於生下一個繼承人——「神賜路易」(Louis-Dieudonné)王子,即未來的法國國王路易十四。1642年12月4日,紅衣主教黎胥留去世,馬薩林(Mazarin,1602~1661,1643~1661為法國首相和樞機主教)成為黎胥留的指定繼承人。1643年5月14日國王路易十三駕崩,馬薩林成為法國首相。當時王子只有5歲,42歲的安妮王后承擔起為未來的「太陽王」路易十四攝政的任務,與馬薩林共掌內政和外交大權。
攝政的安妮王后因而能實現她的願望,建立一個「宏偉的教堂」奉獻給上帝以感謝賜給她一個兒子。
安妮王后先後在修道院修建一座豪華府邸與附加建築,1645年要求弗朗索瓦‧芒薩爾再添加一個教堂和一個宮殿。直至1666年1月20日安妮駕崩後,教堂最終才於次年完成。由當時最有名的建築師:弗朗索瓦‧芒薩爾、雅克‧勒梅西埃(Jacques Lemercier,1585~1654)、皮埃爾‧勒‧繆埃(Pierre Le Muet,1591~1669)、加布里埃爾‧黎德(Gabriel Le Duc,1630~1696)先後完成。
建築師們借鑑羅馬聖彼得大教堂的設計理念,賦予聖恩谷教堂金色的穹頂。同時,並模仿義大利著名建築師貝尼尼,為教堂蓋起一座由扭曲形態的圓柱支撐的華蓋。
教堂特色:十七世紀宗教建築典範
這座教堂為拉丁十字架平面結構,其高聳的巴洛克風格的大圓頂,從教堂前的廣場就可見到。按照弗朗索瓦‧芒薩爾的原設計,沒有採用傳統的教堂立面,側翼塔殿和入口大門朝向一個突出的台階,展現出好像城堡入口的模樣。
教堂的正面外牆有兩層樓高,用並接加固的雙級立柱支撐三角楣,還有兩個賦予巴洛克式建築特色的倒捲渦形扶垛裝飾,體現了十七世紀上半葉教堂建築的革新。類似於同樣由弗朗索瓦‧芒薩爾在1623~1624年建造的菲揚教堂(l’église des Feuillants)的正面。
弗朗索瓦‧芒薩爾將教堂外觀用垂直線分成區:兩級柱簷(底層更突出,用優美的螺旋支撐門廊)和半級台階,三角楣後面是支撐第二級柱子的基礎。因而顯得比矯飾主義風格的建築更為清晰審慎。
三角楣上的獻辭為拉丁語「IESU nascenti VIRGINIQ(EU)MATRI」,意即「(這座教堂是獻給)耶穌的誕生及其生身聖母。」以表達安妮王后感謝上天賜予她一個孩子,並供奉這個教堂以紀念聖母瑪利亞。
在教堂內部,大圓頂下面的室內穹頂,是皮埃爾‧米格納爾德(Pierre Mignard)在1663年的裝飾——「受真福品者們的榮耀」和一個華麗的祭壇華蓋,其靈感來自在羅馬的聖彼得大教堂。
在穹頂的壁畫,是皮埃爾.米尼亞爾的作品,有《舊約聖經》和《新約聖經》裡面的近200個人物,他們在天堂裡環繞著聖父聖子和聖靈,體現了教會得勝的主題。
中殿拱頂和壁柱的十八個美麗的雕刻,在1665~1667年間由米歇爾‧安圭埃爾完成。其他雕塑,特別是祭壇前面的十字架下的雕塑,是弗朗索瓦‧安圭埃爾的傑作。主祭壇由三個人物塑像組成:嬰兒耶穌臥在一個天然馬槽內,旁邊是態度虔誠的聖母和聖若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