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為何編不出令人滿意的教材?(上)

⊙顏丹

最近,中國官方和民間各曝出了一條有關如何編寫小學教材的消息。來自中共教育部的消息稱,「從2016年起,將義務教育小學和初中起始年級『品德與生活』、『思想品德』教材的名稱統一更改為『道德與法治』」。隨之附上的還有這樣一條著意強調的規定,即「上述學科…,仍沿用原出版社的教材,不得更換其他版本」。也就是說,「為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關於在中小學設立法治知識課程的要求」,教育部最終的應對方案是,更換教材的名字,卻不改教材的內容。

對於教材本身而言,名稱與內容孰輕孰重,讀者自有定奪。然而重要的是,對中國的青少年進行了多年洗腦教育的《思想品德》課本,真正令人感到差強人意的正是內容,而非名稱。

比如2003年11月第三次印刷的《思想品德》(第十冊)中居然寫有誹謗法輪功的內容;又比如,某省小學六年級《品德與社會》上冊一書中,也被添加了誣衊法輪功的內容和照片。好像學習「品德」,就是為了攻擊法輪功;上品德課不是為了學會愛,而是如何激發仇恨。

當孩子學習這些內容時,腦海中就會逐漸形成「仇恨法輪功是一種正面的思想行為」的看法。可見,中國這類打著「品德」標籤的教材不是在教孩子做一個道德品質高尚的人,而是為了完成某種政治任務。

除了「品德」課之外,語文這類人文學科也肩負著這樣的政治任務。編造、歪曲事實的手法不變,填充其中的內容卻改頭換面為讚美中共杜撰的「假英雄」。由於這一舉動一直在網路上遭到質疑、批判,因此如今的語文教材刪減了不少這類虛假的「偉、光、正」故事,取而代之的是一些「涉及歷史人物如列寧、高爾基、白求恩,科學家如牛頓、愛迪生、居里夫人,自然和人文景觀如非洲的風情、荷蘭的牧場、威尼斯的小艇,世界名著如丹麥作家安徒生的《賣火柴的小女孩》、英國作家笛福的《魯賓遜漂流記》等」的小故事。

然而,輿論的譴責似乎並沒有就此偃旗息鼓,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勢。對於小學教材,除官方有動作之外,民間也有話要說。有人在網上發表了一篇指責〈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嚴重西化〉的文章,給教材出版者們扣上了「崇洋媚外」,「貶低中國人」的大帽子。面對這樣的指責,人民教育出版社第一時間做出了回應,聲明「涉及外國內容的有80餘篇,約占15%」,意思是量很少,並且還表示「選取了大量歌頌和讚揚祖國優秀人物的文章,如反映革命傳統的《狼牙山五壯士》、好學上進的《為中華崛起而讀書》」等。

光看這最後提到的文章就不難發現,這話似乎又說回去了。看起來人教社還留戀著之前走的那條自以為「偉、光、正」的老路,還不願放棄用杜撰「假英雄」故事的方式,來對孩子們灌輸所謂的主流價值。這株風中搖曳的「牆頭草」似乎始終不知道自己應該倒向那個方向。我們不禁感到納悶兒,作為小學教材的出版方,人教社為何總不能給自己一個準確的定位?而中國,作為一個擁有2億多兒童、少年的泱泱大國,為何不明白小學生學習的教材?(待續)◇

延伸閱讀
微信新用途:教師收發學生功課
2016年03月10日 | 8年前
中共洗腦教材 教師稱如大雜燴
2015年07月03日 | 9年前
陸「課後班」泛濫 家長叫苦
2015年07月03日 | 9年前
共官素質差 開口多半粗髒狂
2015年05月31日 | 9年前
如此教育對根除官員腐敗有用?
2015年05月25日 | 9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