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典故】聲名狼藉
「聲名狼藉」此成語出自《史記·蒙恬列傳》,用來形容某人名聲很差,別人一聽到他的名字就感到厭惡。
秦始皇在世時,蒙恬、蒙毅兄弟倆很受信任。蒙恬被派往北方,統帥三十萬大軍去抵禦外夷的入侵,並築起綿延萬里的長城;蒙毅則封為上卿,參與國家軍政大事的決定。因秦始皇十分相信此二人,當時有許多文臣武將不敢和他們計較爭論。
秦始皇死後,中車府令趙高和宰相李斯用陰謀手段,立秦始皇的幼子胡亥為太子,因怕事情暴露就捏造罪名,派人賜皇長子扶蘇和蒙恬死。因為蒙恬從前曾處罰過趙高,趙高一直懷恨在心。扶蘇自殺,蒙恬卻不相信賜死這回事,多次問派來的人,結果被派來的人看管起來。
胡亥即位後,趙高不斷地在胡亥面前說蒙氏兄弟的壞話,胡亥聽信讒言,誣賴蒙毅曾經勸阻秦始皇立自己為太子,對君不忠,賜蒙毅死。蒙毅覺得很冤枉,進行了一番辯駁,說道:「從前秦穆公殺死三位良臣(奄息、仲行和針虎)殉葬,又冤殺了百里奚,秦昭襄王殺武安君白起,楚平王殺伍奢,吳王夫差殺伍子胥,這四個國君都因殺害良臣犯了大錯,遭到天下人的指責與非議,所以他們的名聲在諸侯各國間非常壞。用正道治理國家,就要不殺無罪之人,我勸你們不要亂殺無辜……」
胡亥派來的官吏,無論蒙毅怎麼說,都聽不進去,最後還是把蒙毅殺了。
胡亥又派人去賜蒙恬死,蒙恬也被迫自殺了。
史書在註解「以是籍於諸侯」時,用了「惡聲狼藉,布於諸侯」這句話,人們便以此引申出「聲名狼藉」這句成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