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統一中國的戰爭風雲

秦王政二十六年(西元前 226 年)秦始皇走完了削平六國、重整山河的統一之路。(新唐人《笑談風雲》提供)
秦王政二十六年(西元前 226 年)秦始皇走完了削平六國、重整山河的統一之路。(新唐人《笑談風雲》提供)

文/柳笛

西元前259年正月,距秦趙的長平之戰數月不遠,四十萬大軍慘敗的趙國之殤尚未撫平,趙都邯鄲又出現了一樁異事。 《東周列國志》載,城中某處人家, 紅光耀天,百鳥翔集,一聲嘹亮宏大的嬰兒啼聲響徹了周邊街巷。再看那嬰兒,蜂準長目,方額重瞳,口中含有數齒,背項有龍鱗一搭,真帝王之相也!

每當聖賢下世,必有異於常人的徵兆,天地間也多呈現祥瑞氣象,這些真實的歷史總因時光久遠而逐漸被後人誤認為傳說。這段秦始皇出世的神聖場面,雖是小說家言,卻將這位千古一帝的非凡與神異生動再現。這個伴著神跡而來的幼小生命,此時貯藏著一個偉岸英武的靈魂,攜強秦之靈威、六國之震悚降臨人間。甫出世,他便已擁有君臨天下的風采,在未來的數十年歲月中,他將擁有無雙的智慧和魄力,把中國歷史推向一個嶄新的紀元! 

生於戰火憂患的秦王政

生在趙國,母親姓趙,那個天生神異的嬰兒理所當然以「趙」為姓,是為趙政。他更有一個尊貴的身分——秦昭襄王的重孫。而他生於憂患,因父親異人入質於趙,不得不寄人籬下;加上兩國緊張的對戰關係,一家人的生命隨時處在危險之中。

這憂患也是天下人的。周天子式微,禮崩樂壞,春秋戰國的諸侯國君並起爭霸,使這片神州大地慘遭五百餘年戰火。這戰火正在他身邊蔓延。趙政尚不滿周歲,秦、趙之間又發生了持續兩年之久的邯鄲之戰,這一次,乃是趙、魏、楚三國聯手,重創十萬秦兵。兩歲時,父親回國登基,他和母親的境遇更加艱難。

西元前255年,楚考烈王發兵攻魯,次年滅魯。西元前254年,衛國被魏國兼併,成為其附庸國。西元前251年,燕國攻趙,反割讓五座城池;也就在這一年,八歲的趙政與母親得以歸秦,更名為嬴政。從這之後,小嬴政的運勢發生逆轉,十三歲登基,委國事於大臣;二十二歲親政,肅清朝野風氣,主掌大權。

趙、韓、燕歸秦

戰國時代,各諸侯國經數百年征戰兼併,只剩秦、齊、楚、燕、韓、趙、魏七雄及宋、越等幾個小國。諸侯不臣,妄圖尊大,各地謀士遊說列國,戰略、外交、合縱、連橫等戰術層出不窮,致使戰事越發頻繁,道德也越發淪喪。無論天下共主的上古時代,還是封土建國的夏、商、周朝,中國歷史的大勢是「合」。世道愈亂,愈是走向終結的尾聲。此時周王室,已無實力號令天下。而秦王政繼承的秦國,經過六代君王勵精圖治,國富兵強,盡收天下英才。此時由他收拾舊山河,又有王翦、王賁、蒙恬、李信等大將助他決勝千里,因此秦國君臣甫出場,便如山洪奔流、風捲殘雲,治百亂於一瞬。

戰國七雄之國力,以西邊秦國最強,其餘六國在東,土地南北相連,多次組成「合縱」聯盟抗秦。歷史沒有告訴後人,秦王政如何發憤圖強,如何研習兵書武藝,但秦王政是上天送來的英主,獨秉天資,他生於一朝亂世的戰火,便已預示著他將利用戰火滌蕩這個混亂無道的世界。他不曾上馬殺敵,卻是秦國軍事核心的決策者,用「遠交近攻」的戰術迅速瓦解了東方諸侯的聯盟,一鼓作氣連年征戰,終將各個諸侯國澈底擊敗。

翻開《秦始皇本紀》便可看到,秦王政親政第二年(西元前236年),便調兵遣將,把戰事速速推向臨近的趙國。當時趙軍北上伐燕,秦王政以為是絕佳戰機,派秦將王翦、楊端和、桓齮領兵東向,發起初戰。

長平之戰後,趙國雖未恢復元氣,但實力猶存,大將李牧能征善戰,是統一道路上最強勁的對手。滅趙之戰,不僅是一場硬碰硬的強者對決,更是將士們的心理和身體素質的重大考驗。秦軍兵分兩路,沿西路和南路逐步合圍邯鄲,戰事的進展互有勝負,甚為曲折,每當遇到趙將李牧,兩軍便處在相時而動的對峙場面。一等就是兩年、三年,秦國將士不敢有一刻鬆懈。就在千鈞一髮之時,趙王受離間計迷惑,冤殺李牧,終致軍心渙散。

秦王政十九年(西元前228年),王翦從太行山高地向下進攻,勢不可擋,一舉攻克邯鄲,俘獲趙王。趙公子率殘部逃亡代邑,自立為代王,與燕聯手欲作最後抵抗。這支窮寇已不足為懼,王翦帶領秦軍繼續東行,等待新的任務。

秦師九年攻戰,五出奇兵,終於收降實力最強的趙國。放眼四望,誰堪為秦王敵手?趙國覆滅,直接原因是趙王的猜忌和昏昧,自毀長城;而更深層的原因,仍是秦國君臣一心,奉行天道。秦將指揮若定,秦軍驍勇善戰,而敢於放手軍隊深入敵國九年的秦王,又是怎樣的胸襟和魄力,將數萬兵馬全權交付幾位愛將,靜心等待他們的捷報!

攻趙的過程中,秦王政仍有作為,創造不戰而屈人之國的奇蹟。前兩次攻趙,韓王震恐,於秦王政十四年(西元前233年)請降,主動獻出韓國地圖和國璽,願為藩臣。兩年後,秦王派內史騰入韓,將韓改置為潁川郡,不費一兵一卒招降韓國。

在天下一統的大勢中,六國之中有順應天命主動歸附的,也有逆天而行自取滅亡的。趙國國土併入秦之後,弱小的燕國瞬間與秦接壤,隔易水而望。王翦率軍入駐中山,燕國上下寢食不安。燕太子丹按捺不住,謀劃「荊軻刺秦」的毒計。秦王政二十年(西元前227年),天子一怒,揮師伐燕,王翦率秦軍主力從易水上游突襲燕、代聯軍,大破之,繼而北進,攻克都城薊,燕王與太子逃亡遼東,燕名存實亡。 

楚、魏、齊歸秦

秦王政雷厲風行,親政幾年間便一路向東,迅速瓦解合縱聯盟。此時天下僅剩齊、楚、魏三國。齊國在最東方,向來與秦交好;魏國在秦、楚之間,國土日削月割,僅剩都城大梁及周邊小城;楚國雖然也被侵蝕,仍然擁有六國中最廣的土地,而且戰國以來素有「橫則秦帝,縱則楚王」的輿論,此時的楚國成為統一進程的又一阻力。

二十二年(西元前225年),三十多歲的秦王政雄才偉略,決心發起滅楚之戰。他大膽啟用新人李信和蒙恬,領二十萬大軍浩浩蕩蕩南下。李信曾在追擊燕軍殘部時,一路追擊到遼東,他過人的武勇和毅力將燕軍逼向絕境,最終獻太子首級乞降。秦王政對年輕小將激賞不已,一番問答過後,便決心拜為主將,攻打南方最大的楚國。然而,當時的老將王翦認為,非六十萬大軍不能克楚,在進諫無果後負氣辭官還鄉。

秦楚對陣,楚國派出了身經百戰的名將項燕。李信兵分兩路和蒙恬各領一軍攻楚,一路都未遇到激戰,順利進入平輿、界首兩地。初時頻頻告捷,李信一隊孤軍深入,遭到項燕的全力反擊,頓時大亂。李信率殘部奔至城父,與蒙恬會合,項燕領楚軍窮追不捨,疾行三日三夜,發起強攻。第一戰,以楚人的暫時勝利告終。

秦王政得知兵敗消息,並沒有深陷於挫敗感,而是立即醒悟,前往王翦家宅,請求他復出滅楚。時值嚴冬,秦王政不惜以帝王之尊,頂著凜冽寒風,乘四馬輦車登門拜訪。老將王翦心中感佩,立即應允出征。

他同李信一樣,順利進入楚境平輿一帶,卻下令讓六十萬大軍安營紮寨。每日他只是慰問士卒,堅守不出,如此一年之久。反觀楚軍,項燕進退兩難,因兵力不足無法驅逐秦軍,日夜嚴陣以待,反被楚王誤以為「怯戰」,屢被催促責備。寒冬又至,項燕只得調兵東撤,王翦大軍經一年休養生息,完全適應楚地水土,兵強馬壯,突然全面出兵,一戰而擊潰楚軍主力。隨後,秦軍破楚都,俘楚王,將楚納入秦國版圖。

秦軍巧用「避其銳氣,擊其惰歸」的兵法,從心理和氣勢上完勝楚軍,故而能夠以逸待勞,一舉攻城。

在攻楚的第一年,王翦之子王賁便分領一支軍隊,轉道攻打魏國。魏都城大梁城牆堅實,易守難攻,王賁借地利之便,引附近的黃河、鴻溝之水倒灌大梁。水淹三月,城牆紛紛坍塌,魏王出城投降。

時至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神州大地僅剩下兼併五國的秦國和孤立東海畔的齊國。秦王政二十六年(西元前221年),王賁奉命伐齊,兵臨齊都臨淄。齊王建才能平庸,心知歸秦已是天下大勢,遂不戰而降。至此,秦王政走完了削平六國、重整山河的統一之路。◇

延伸閱讀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