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學門沒前途?教育部長:學生要有數位能力
先前教育部等部門追蹤大學畢業生就業情況發現,人文學門畢業的學生薪資偏低。對此,教育部長吳思華表示:人文學科應加強數位能力,也要學程式設計。
教育部、勞動部、財政部等跨部會,追蹤90萬大學畢業生就業情況3年,發現人文學門畢業的學生,工作平均月數比其他科系短。3年內都在同一家公司工作的人只有2、3成,工作穩定度低;且多半集中在批發零售業、製造業與教育服務業。
在薪資方面,人文科系大學生畢業後3年,平均月薪3.3萬,比最低的設計學門只多4,000元。即使讀到博士,薪水也是所有學門中最低,平均月薪7萬元。
相關報導:唸人文科系沒「錢」途?但5百大企業領導人很多畢業於人文科系......
吳思華:學生要有數位能力
聯合報導:教育部長吳思華13日做出回應,他認為:最基本的學生要有數位能力。吳思華指出:教育部訂定資訊教育總藍圖草案,將「數位素養」列為關鍵能力。並預計自107年8月起,國、高中新增「資訊科技」,學生要必修演算法、程式設計等數位課程。
在大學部分,教育部也從今年起推動「數位人文課程創新計畫」,要培養人文領域學生取得數據與資料、整體分析資訊、數位內容加值與再製等3大能力。
另外,教育部指出:預計107年8月上路的12年國教課綱,國、高中將新增「資訊科技」這一科,各6、2個學分。目標在培養學生「運算思維與問題解決」、「資訊科技與合作共創」、「資訊科技與溝通表達」及「資訊科技的使用態度」等能力。
學者憂心掀惡補風
自由時報報導:台灣電腦對局學會理事長、長榮大學資管系教授許舜欽認為:程式技能可從高中開始訓練。但若列國中必修,擔心造成學習困難或補習現象,建議選修即可,且程式語言會不斷改變,訓練學生「解決問題」、「邏輯思考」等能力才是關鍵;另建議,可多開放入學管道,讓學生可透過寫程式來升學。
台大電機系特聘教授羅仁權則贊成提早訓練學生寫程式,台灣資訊與通信科技(ICT)產業競爭力強,且諸多科技產業聘人也強調編碼(coding)能力。學生學寫程式符合未來世界人才技能潮流,也可先掌握興趣;但提醒政府更該把資源投注在師資,如用公費讓中小學資訊老師進修,「否則老師只有六十分,教的徒弟怎拿高分?」
逾180國家、22.5億人掀起「寫程式」風潮
遠見報導:2013年成立的美國公益組織Code.org,發起「1小時玩程式」運動,包括微軟、臉書、亞馬遜、Google等科技大企業都熱烈響應。
主辦單位呼籲:任何人只要有心,無需經驗,都可以在任何地方辦活動;而不管你是4歲還是104歲,都歡迎來學習。至今Code.org已在180多個國家,用45種語言,辦過近20萬場活動,參加人數超過22.5億人,堪稱史上最盛大的全球學習活動。
但是也有不少人對這股「人人學程式」熱潮不以為然。美國巴布森學院(Babson college)的資管教授戴文普(Tom Davenport)認為:會寫程式不見得能保障小孩的未來,「10年內,大部分寫程式的活兒可能根本都被機器取代了。」
當今最有影響力的電腦科學家Linux、作業系統的發明人托佛茲(Linus Torvalds)也反對:「我真的不相信每個人都需要學程式,這是很專門的領域,跟閱讀寫作和算術不能相提並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