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傳理財產品真相 揭中共地方政府騙錢路線圖
文章表示,中國的地方債最終就是以理財產品的方式轉嫁給老百姓,而操縱這一過程的是地方政府、銀行和信託公司。
首先,地方政府主導註冊一些投資公司,即融資平台,通常就是一些「城建開發公司」等,地方政府利用其融資,然後大興土木。也就是說這些公司都是有政府背景的,公司一成立就帶著政府項目。
地方債的債主是銀行,即這些融資平台通過銀行融資。在中共體制下,對於有政府背景的公司,銀行照單全收。
接下來,銀行將這筆債權轉賣給信託公司,自己留下一些利息,比如,如果當時貸款的利息是5%,這時銀行留下2%,給信託公司3%。而信託公司要做的還是將債權轉賣出去,這樣銀行和信託公司就都沒有風險了。銀行和信託公司這樣做是因為它們都知道,給地方政府貸款「多半是有去無回」。
信託公司把債權做成「理財產品」,並承諾兌現時至少可以拿回本金,然後信託公司再委託銀行進行有回扣的代理銷售,買主就是投資人,也就是老百姓。實際上等於最終是老百姓成了地方政府債務的債主,也成了風險承擔人。
最後投資人連本金都拿不回來的時候,各方開始推脫責任。當投資人找代理銷售的銀行時,銀行說自己只是代售而已;找到信託公司,信託公司說這是某某城建公司的項目;找到某某城建公司,對方又說自己只是跟銀行簽約融資。
接下來就是銀行和城建公司都說與自己沒有關係,找簽約的信託公司去;信託公司說投資就會有風險,要本金就去找政府,這是政府項目;找到地方政府,答案是行政機構只是審批項目。
投資人無奈只好打官司,但是看看地方法院、本地銀行、信託公司、城建公司,投資人發現官司沒法打,因為被告欄沒法填。
多年來中共地方政府負債累累
據統計,在2011年之前的13年間,中國地方債增加了36倍。在2008年時是5兆元(人民幣,下同),到了2011年底則超過10兆元。
僅以重慶一地為例,自從薄熙來2007年擔任中共重慶市委書記之後,到2011年年底,重慶地方政府、國有企業、國有開發商共計負債1兆元。
中共審計署2013年稱,截至2010年底,中國地方債為10.71兆元,考慮到部分地方債存在一定浮動性,所以各級地方政府總債務規模在15兆元至18兆元之間。
截至2013年6月底,地方政府負債達17.89兆元,但體制內人士說,實際規模很可能超過30兆元。
多年積累的地方債問題是當局一大難題
野村控股2015年的一份研究報告對中國30個省級政府和265個市級政府的借貸風險進行了評估。調查發現中國地方債違約風險非常高,尤其是沿海和西部省份。
違約的原因有多方面,有經濟學者表示,地方政府融資後的投資項目多數是虧損的。中國問題專家、美國南卡羅萊納大學教授謝田表示,地方債中還有一部分涉及中共官員貪腐。
據悉,2014年到期的地方債占總債務的21.89%,即超過6.6兆元人民幣。2015年到期的地方債有3.1兆元,2016年到期2.8兆元,2017年到期2.4兆元。
中共地方政府的融資平檯面臨違約風險,無奈之下,當局於2016年1月11日宣布,取消融資平臺公司的政府融資職能。
2015年,當局推行了地方債務置換政策,即把原來政府融資平臺的理財產品和銀行貸款等期限短、利率高的債務,置換成期限長、利率低的債券。2015年全年的地方政府置換債券額度是3.2兆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