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選不到1月 民團紛提訴求
總統大選僅剩不到1個月,各有立場的民間團體也紛紛跳出來要求候選人給「政見」,因為「我有選票」。台大社會工作學系教授馮燕18日接受電訪時表示,民間團體以倡導為己責,只要有機會遇上決定權者,他們都會想方設法的表達訴求,因為這是他們的工作。
馮燕指出,從政見到政策還有一個過程,不斷的溝通才是不二法門,民間團體都了解,也知道要堅持他們的任務,但用選票勒索可能太過。
民團都知道選前候選人好說話,也講得頭頭是道,但選後不見得是那麼回事。馮燕認為,民團也是在這時把自己的立場說清而已,另外,還可得到媒體更多的注意;況且要溝通的對象不只是候選人而已,社會壓力才是真正促使政府能夠真正採取對策的重要原因。
對於總統候選人回應12個民間團體,是否務實?馮燕表示,有當家過和沒有當家過的回應就是不一樣。有執政經驗者會較保守務實,沒經驗者比較有夢想,餅會畫得比較大,可能問題的癥結還沒抓住。
不過,餅畫得再大,選後人民會一一檢視。馮燕表示,說來說去,都是在測量一個「信任度」, 選前候選人都是一個模式「討好選民」,就看選民較信任何者。
此外,17日出席的12個民團都是倡導型團體,沒有一個是服務型。她指出,倡導團體就是倡導,如少年權益與福利促進聯盟倡導「法定投票權要降到18歲」,但18歲是否成熟到具有投票權,需要討論。
她解釋,倡導型會很熱切、執著,接觸的社會大眾較少;服務型團體服務、接觸的大眾較多,而且是一個一個個案的服務與照顧,更能深入了解服務對象面臨的切身問題,這些機構又以照顧弱勢者居多。但通常像這種大型討論或提意見機會都不會找這些機構,也不會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