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殖精緻化 蔡長達搶攻高端市場
虱目魚養殖戶蔡長達,從小看家人養魚辛苦,整身魚腥味,心中默許「長大不要養魚」,卻在24歲時開始接觸養殖虱目魚,並成功說服父親取得產銷履歷等認證;一腳踏入後,不僅不曾離開過養殖漁業,還更加努力替該產業盡一份心力。
虱目魚一直是南台灣最重要且最具感情的產業,早期虱目魚價格不菲,是富有人家、病患、產婦才能享受的珍品,隨著魚苗人工孵化及養殖技術的進步,虱目魚產量大增,價格隨之下降,致使有人選擇休養閒置,也有人轉飼白蝦、文蛤等經濟價值較高的水產養殖物,或在虱目魚池中混養零星魚種。宏海水產創辦人蔡烈欽則是在逆境中找出路,鑽研飼料、探究育苗,販售起飼料和魚苗。
漁民將虱目魚養大,卻因沒有固定通路而賣不出去,漁民希望蔡烈欽能幫忙,蔡烈欽對養殖業有深厚的感情與熱情,幫助漁民也是替產業出一點心力,因此決定收購虱目魚。
從小看家人養魚很辛苦,蔡烈欽的兒子蔡長達告訴自己「長大後,絕對不接觸養殖漁業」。偏偏老天幫他安排養魚這條路,蔡長達當完兵,家中因人力不足,父親要求蔡長達幫忙家業,從基層員工做起,25歲那年跨足加工產業,殊不知,踏入後再也沒離開過,他坦承「心裡已放不下這工作,畢竟是從頭到尾慢慢做起來的。」
朝「認證」發展 終獲父親肯定
投入養殖業後,蔡長達意識到取得「認證」的重要性,很多產品愈來愈精緻,且講求食品安全,養殖漁業也應該跟進,與父親提起此事時,卻被父親否決,父親認為加工廠主要客群來自傳統魚市,而傳統市場不以認證為憑據,而是賣相取勝,何必花錢拿認證?
蔡長達不氣餒,花數月時間說服父親朝向認證發展,他說:「一定要朝向認證邁進,否則會被市場淘汰,不能幫助漁民賣魚。」最終父親放手讓他執行,如今交出一張漂亮成績單,也得到父親的肯定。
蔡長達表示,目前配合漁民有100多位,一天處理約9公噸的魚,總年產量為230公噸。把飼料賣給漁民,再收購虱目魚,進一步加工販售,剩下的下雜料做成飼料,品質很有保障,畢竟魚從小到大吃的都可以掌控。
蔡長達說,一條魚從魚塭捕撈後先冰鮮,肉質僵硬方便屠宰,再進加工廠去鱗、水洗、切魚頭,魚頭部分有販賣及製成魚粉兩種;魚身則先取下最有經濟價值的魚肚,接著魚背肉去魚皮,好的魚皮就販售,賣相不佳的則做成下雜料,魚背肉做成魚丸,魚骨則製成魚高湯或魚粉。
然而,看不到年輕人投入,卻也令人憂心。蔡長達說,傳統漁業對年輕人來說可能是相對落後,勞力大、工時長,因此,人力不足是該產業一直存在的問題,希望未來能盡量將產品更精緻化、朝高端市場發展,甚至從外銷著手,賣出好價格,進而增加員工福利,吸引更多的人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