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華早報》易主 港台媒體頻現洗牌潮

《南華早報》被阿里巴巴集團買下。(Getty Images)
《南華早報》被阿里巴巴集團買下。(Getty Images)

文/記者李真

香港百年老報《南華早報》正式易主。《南華早報》集團14日公布,同意以20.6億港元(約新台幣88億元)的價格將《南華早報》等旗下的媒體業務賣給阿里巴巴集團。此前,包括香港的亞視、《新報》、《成報》、TVB,以及台灣東森電視等頻頻易主或關閉,有分析認為,當年曾大舉在海外購買媒體的中共江派資金斷水,令香港乃至台灣傳媒業出現新一輪「洗牌」。

阿里巴巴欲購《南華早報》(以下簡稱《南早》)的消息已流傳月餘,阿里巴巴於12月11日正式公布收購《南早》,14日《南早》公開售價為20.6億(港元,以下同),較《紐約時報》等預期的7.8億元高出1.6倍。交易完成後,預計《南早》集團將獲約14.26億元的出售收益,將計畫向股東派發特別現金股息,不過特別現金股息建議,有待股東特別大會通過。

有熟悉傳媒股的財經界人士分析,《南早》過去幾年均有盈餘,在香港傳媒中公信力亦相對較高,這次馬雲砸下20億買下百年大報,算是「淘到寶」。究其原因,據聞因香港傳媒業不景氣,郭家一直想出售媒體,而馬雲亦欲涉足媒體,故促成這次收購。

《南早》是阿里巴巴集團收購的第25家媒體,也是第一家海外媒體,外界關注未來《南早》是否被染紅,以及未來的編採方針,不過,阿里巴巴集團執行副主席蔡崇信稱,將保證《南早》編輯自主。阿里集團高層又宣布將開放付費內容,同時表明未來報導將聚焦中國。

馬雲收購媒體始於2009年

事實上,早在2009年起,馬雲開始收購媒體,從收購第一財經傳媒,到最近出資45億美元收購中國最大的影片分享網站「優酷土豆」網,再到這次以20億港元收購《南早》,相對歷次的收購,這次收購價並非「天文數字」。有消息指,《南早》和阿里巴巴集團雙方早於去年就開始洽談收購事宜。馬雲早前在回應洽購時表示,收購媒體是合理舉動,「網路加上傳媒會是很有趣的事,令我們更了解他們,他們也更了解我們」。

創辦於1903年的《南早》 是香港最大英文報紙,讀者以政商界人士為主,曾蟬聯香港最具公信力報章,有相當的影響力。1971年,《南早》在香港交易所掛牌上市;1987年,國際傳媒大亨梅鐸(Rupert Murdoch)的新聞集團將《南早》私有化,並在1990年重新上市。1993年10月,有「亞洲糖王」之稱的馬來西亞富翁郭鶴年,透過旗下的嘉里傳媒有限公司買下《南早》控股權,持股額達73.99%。2009年1月,郭鶴年的女兒郭惠光接替其兄郭孔演出任主席,執掌《南早》。

外媒分析郭氏家族賣盤原因

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分析,《南早》集團控股人郭鶴年家族對《南早》業務意興闌珊,這已是公開的祕密。《南早》集團在郭氏商業帝國版圖中,所占份額實在微不足道。 文章稱:「如坊間傳聞為實,即郭鶴年家族1993年從梅鐸手上買下《南早》是因當時北京的授意,那麼在一個新的政治階段中,在缺乏直接驅動力的背景下,主業不在媒體的郭家完全沒必要再為一份報紙費心。」

文章稱,對郭氏而言,近年來《南早》資深採編人員頻頻流失,報網融合仍在半途,在商言商,從漸呈下降趨勢的報業中抽身,本就無可厚非;而在社會分裂感愈強的香港,與政治(至少公開地)保持適當距離,亦不失為明智之舉。

郭鶴年和中共的故事

現年82歲的郭鶴年屬低調富豪,鮮有在媒體上露面或表態。去年「雨傘運動」期間,中共新華社還使出文革時期「人人表態」才能過關的手法,點名批評郭鶴年、香港首富李嘉誠、恆地主席李兆基以及九倉主席吳光正等4名富豪,未就「雨傘運動」表態,引來香港商界反彈。

郭鶴年一直被指和北京關係良好,涉及糖業、酒店、地產、船務、保險、媒體、火車站、碼頭等諸多行業產業。據《中國經濟周刊》披露,早在1973年,郭就收到中國外經貿部的官員和華潤公司的高管的密電,要求代中方前往巴西買糖以及炒賣期貨,因此被視為「紅頂商人」。

1989年「六四」之後,西方世界制裁中國,外商們紛紛拋棄中國市場,而郭鶴年相反還增加了項目和投資。《中國經濟周刊》指,當年8月,時任中共總書記的江澤民宴請郭鶴年全家吃飯表示感謝。文章又稱,郭鶴年還建議同為高爾夫球友的李嘉誠投資中國。

入股後被指立場親共

1993年,正是江澤民執政時期,從未涉足過媒體的郭鶴年砸下巨資,買下《南早》。前《南早》駐北京記者慕亦仁(Paul Mooney)曾對媒體披露,有傳聞指北京不願見到《南早》落在外國人手裡,因此建議郭鶴年買下該報。

事實上,在郭鶴年1993年入股《南早》後,該報一直被批評立場日益親共,總編亦多次換人。包括專欄作家Danny Gittings、駐北京記者Jasper Becker和中國版編輯林和立亦先後離去。

《南早》駐北京辦事處主任貝克(Jasper Becker)曾披露,一些敏感報導問題上,比如法輪功、西藏問題還有反對中共政府的活動等,《南早》都只能用通訊社的消息,沒有自己的獨家或深度報導,這樣,「一國兩制」、「五十年不變」就只能是一種空談。

中共藉海外富豪買媒體

事實上,中共透過港台富豪出面收購媒體,這樣既可隱瞞中共的身分,又可將中共的輿論宣傳和控制延續到海外,這已經是港台媒體業公開的祕密。

據《羅德丞政海浮沉錄》披露,華人首富何東的外孫、第一屆特首熱門人選羅德丞,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先後進京獲江澤民等人親自接見。1992年起,北京透過中國銀行向羅貸款讓其辦《Window》雜誌,在香港爭奪輿論陣地。中國銀行先後兩次貸款合共1,400萬美元,但雜誌還未熬到1997年,資金就已花光,最後計畫也泡了湯。

從羅德丞一人就花掉中共過億港元資金辦雜誌來看,其他被收買的海外媒體,靠中共幕後輸血的數額可想而知。在前中共重慶市書記薄熙來落馬後,外媒曾披露,薄早就在耗巨資收買海外媒體,每年投資數千萬給《明報》老闆張曉卿掌控的新加坡《聯合早報》。

早在郭鶴年收購《南早》時,有文章就披露,郭本人是透過與中資合股的一家公司購買《南早》控股權,而且達成這項交易的資金主要來自中方,郭鶴年本人只不過是「檯前人物」。

不過,中共「十八大」後,江澤民派系勢力受到空前重創,習、李與江澤民集團權鬥進入白熱化。江澤民派系出錢購買的媒體面臨斷水,故出現一波波洗牌潮。

如富商楊受成旗下的新傳媒被恆大地產收購,旗下另一份老牌報紙《新報》倒閉。楊受成被指和江派要員曾慶紅等關係密切,旗下《新報》曾配合中共江澤民集團「610」系統在香港的部署,替青關會站台,以頭版抹黑法輪功。

早前靠江派資金扶持的亞視出現財政困難,鮮有紅色老闆敢接盤,股權變動歷經波折,至今未獲香港通訊局首肯。有中共軍方背景的媒體老闆劉長樂旗下的鳳凰優悅廣播的聲音廣播牌照,被香港行政會議批准停牌,也屬這類情況。

此外,台灣東森電視亦和《南早》同日宣布賣出,其最大股東為美國凱雷投資集團。凱雷投資被曝亦屬於江派勢力。

據知情人士透露,中國局勢圍繞習近平以反腐為名清理江澤民集團人馬,正發生重大變化,對江派的清理行動也從黨政、經濟拓展至媒體領域,部分靠江派資金維繫的海外媒體出現倒閉潮,便是其中一個現象。◇

中資買港、台傳媒概況
媒體名稱日期價格買主背景
南華早報2015年12月11日20.6億港元(約新台幣88億元)阿里巴巴集團阿里巴巴集團創辦人馬雲為中國網路大亨。收購《南早》前,阿里巴巴與馬雲已通過直接、間接、關聯公司、個人入股等形式,控制24間社交平台、傳統媒體和新媒體。
東森電視2015年12月11日約46.5億港元(約新台幣198億元)美國DMG娛樂集團執行長密茨(Dan Mintz)名下凱雷集團DMG娛樂母公司DMG控股兩位主要股東,是被指有共軍背景的肖文閣,以及中國前體操國手吳冰。其中肖文閣曾投資中共重點影片《建黨偉業》、《建國大業》。
亞洲電視 (未批准)2015年6月11日傳約10億港元(約新台幣42.7億元)股權變動:中國文化傳媒國際控股有限公司收購黃炳持有亞視的52.4%股權,其中41.66%的股份已交易成功。亞視新股東司榮彬為青島中金集團董事長,集團涉足中國房地產、能源、礦業及高科技投資,「財新網」揭發司在中國曾有涉案紀錄。通訊局至今未批准亞視股權變動申請。
無線電視2015年4月22日公布股權變動股權變動:華人文化傳媒娛樂投資有限公司,入股持有電視廣播(TVB)26%權益的單一最大股東Young Lion,間接成為TVB投資者。華人文化傳媒娛樂投資有限公司被指與中國官方關係密切,出資方包括國開行、招商局中國基金等國務院控制的機構;董事長上海文廣集團董事長黎瑞剛,曾任上海市政府副祕書長、市委辦公廳主任。
新傳媒2014年11月14日9.5億港元(約新台幣40億元)恒大地產坐擁逾300億身家的陸富豪許家印,購入楊受成旗下的新傳媒約74.99%股權,擁有《東方新地》、《新假期》、《NM+新Monday》、《流行新姿》及《經濟一週》5本雜誌,但不包括楊氏私人持有的《新報》。新傳媒已更名為恆大健康。
資料來源:網路整理      大紀元製表
延伸閱讀
操控言論 ? 傳阿里巴巴將買明報
2015年12月17日 | 8年前
浦志強受審 警暴力阻媒體採防
2015年12月14日 | 8年前
阿里巴巴宣布收購《南華早報》
2015年12月11日 | 8年前
不願寫宣傳報導 陸記者辭職
2015年11月26日 | 8年前
港現親習媒體 分析:架空劉雲山
2015年11月24日 | 9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