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蘭老師建議:現代家庭怎麼為人父母?

 (123RF)
 (123RF)

文/曉悟

在人權備受尊重的自由國度——芬蘭,人們對生命的尊重是從胚胎開始的。在現代科技的衝擊下,人們的觀念和行為也多多少少在改變。那麼,面對這些變化,芬蘭專家提出哪些建議給現代父母呢?

幼兒期

據芬蘭媒體「Yle」最新調查,目前有相當多的兒童出現騷動不安,主要表現為心理發育上的智力障礙。這些不良症狀的擴展,在相當程度上是因為當家長的無知。

手機、電腦、動畫、網路訊息,充斥著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但越年幼的兒童,大腦接受到的越是「扎根」的模式。圖爾庫大學中心醫院兒童心理門診助理醫生瑪尼尼(Hanna Manninen)提醒家長注意掌握兒童看電視的時間:

• 對1歲以下的幼兒,關掉電視。
• 對1~3歲的幼兒,可看電視兒童節目最多半個小時。
• 當幼兒入睡後,父母方可使用手機。盡量避免在幼兒面前使用手機。
• 限制上網時間,幼兒父母上網時間應為每天最多2個小時。

「電視所帶來的音響、光亮、騷動,改變著人的感官功能、大腦及整個神經。之後很難達到平和的狀態,也很難集中注意力,因而不能靜靜地傾聽自我的真實感受及思想。」瑪尼尼分析道:「很多家長都沒有考慮到,讓嬰兒長時間的看電視的可怕後果。」

瑪尼尼注意到,很多兒童家庭看電視是無節制的。他說:「邊照顧孩子邊看電視,是很不好的習慣。注意力在電視節目上,即使是廣告節目也感興趣。電視的音響、光亮和騷動使幼兒過早地被世界的千變萬化所汙染。」

「照護孩子時使用手機,是另一個非常普遍的干擾現象。我們經常可見到,母親或父親帶著幼兒推著兒童車同時玩弄著手機,並沒有注意到他們的孩子也在注視著手機。這樣,等孩子大了,也會如此照搬。」瑪尼尼接著說,「大多數家長都沒想到,他們的言行影響著孩子的長遠發育和成長,有許多家長只知道限制自己的孩子看電視玩遊戲,但他們對自己卻非常放縱,這難以起到正面的效果。」

他重申,「我們生活在沒完沒了的音響和圖像之中,這不可能不影響幼兒的正常發育,希望家長們為自己的後代多想想。」

青少年期

芬蘭心理治療家穆候尼(Kari Muhonen)建議,家長們應該常常地關心青少年的行為,甚至他們的吃喝和起居活動等,令青少年不必獨自承受自己的痛苦,而可以把痛苦和煩惱述說給他人分擔,比如自己的媽媽。

他說,青少年與家長們的相互交流、溝通,家長自然起到分擔青少年不幸與憂愁的重要作用。穆候尼指出,家長要經常關注自己的子女的言行,要常問問,「今天過得好嗎?」家長必須警惕子女在行為上的不尋常。穆候尼舉例道:「如果青少年把自己關在房間裡長時間不出來,甚至到家裡用正餐的時間仍不出來,家長這時就應該與自己的子女交談了。」

他認為,家長應該隨時了解子女活動的交際及環境。「一些過去傳統的方式是應該肯定的,亦即家長最好了解自己的子女的朋友關係網。朋友來訪時,身為家長也可問問名字、興趣愛好等,從而了解子女的情況。」 穆候尼接著說,「作為家長應該知道,子女的大的改變均表現在日常生活之中,如是否注意衛生和飲食,是否生活有規律。」

「請記住,大多數的青少年都生活得很愉快。青年人活動能力強,知識性強,適應環境的能力和隨機應變的能力都較強。」 穆候尼強調說,「如果有的青少年出現消極情緒,家人若能在第一時間與其交談是很理智的處理方法。此時的交談從長遠看,可謂『第一門診』。」◇

延伸閱讀
HTC推虛擬實境 明年2月開放預購
2015年12月14日 | 9年前
中區資訊展 家電業估成長逾2成
2015年12月11日 | 9年前
Wi-Fi出現勁敵 Li-Fi網速快100倍
2015年11月25日 | 9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