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岱君重探抗戰史:蔣介石日記每日寫下「雪恥」
蔣介石深知中國軍力薄弱,韜光養晦積極備戰
最近剛發表《重探抗史》新書的郭岱君,繼在美西演講後,今天飛到紐約演講,據「世界日報」報導,郭岱君說,通過對蔣介石日記為主的中日新近公開史料進行兩年多的研究證明,蔣介石不僅從未消極抗戰,而是深知中國軍力薄弱,以迫日軍從東往西仰攻的「大戰略」,韜光養晦,積極備戰。
國父孫中山志業由蔣介石繼承,1927年他率軍北伐完成中國統一大業,並在二次大戰中擔任中華民國國軍總司令,帶領軍民浴血抗日8年。1937年7月19日,「盧溝橋事變」(七七事變)後,蔣中正於廬山發表「最後關頭」演說,宣告對日抗戰開始。(網路圖片)
郭岱君表示,蔣介石並以堅毅不拔的統帥意志及「以空間換取時間」的國際前瞻,讓中國抗日,苦撐待變,成為世界大戰之一環,最終打敗日本侵略者,並讓貧窮落後的中國擺脫次殖民地命運,躋身世界強國,參與聯合國的締造。
她說,蔣介石作為抗戰時期的中國軍政領袖,其日記清楚記載這段時期的決策思維和心路歷程。蔣介石在日本侵略中國伊始的消極抵抗策略曾廣被詬病,但從其日記中顯示,蔣介石是看出當時中日國力懸殊,無力抵抗;且當時中國一盤散沙,各自為政情況,若迎戰日本,必敗無疑,從而做出「攘外必先安內」的決定,並定下「在久而不在一時」的持久戰大戰略。
郭岱君說,通過對蔣介石日記的研究,清楚證明蔣介石早在中日全面戰爭爆發多年之前,便有與日本決戰的決心與準備。蔣介石每天在日記上記下「雪恥」,且甘背罵名「與倭暫睦」,「藉剿共以定西南」,選定四川做建設抗日大後方根據地,推動「新生活運動」以達戰時可動員百姓之功,在各方面積極備戰。
美國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院研究員郭岱君(左)最近剛發表「重探抗戰史」新書,25日(當地時間)在紐約發表專題演講,細數抗戰史實,多位當年參與戰役的90多歲老兵出席聆聽,左2是駐紐約臺北經文處長章文樑。(中央社)
蔣介石以國際視野,堅持中日之戰必須與世界大戰同時結束。
「西安事變迫使蔣介石抗日」的說法,郭岱君強調,是「完全錯誤」,反而是西安事變打亂了蔣介石的備戰計畫,使全面抗戰提早,導致中國的八年抗戰極為慘烈。
郭岱君也指,蔣介石日記表明,蔣介石堅持大戰略布局,迫日軍戰線主軸從華北改至華東,主動挑起「淞滬會戰」,屢敗屢戰卻「戰而不屈」,包括「有計畫」讓黃河決堤,讓日軍一步一步陷入持久戰泥沼。此外,蔣介石還以國際視野,堅持中日之戰必須與世界大戰同時結束,藉機一舉結束中國次殖民地地位。
郭岱君表示,蔣介石所領導的中華民國政府抗戰的中流砥柱地位毋庸置疑。她說,蔣介石的三點抗戰初衷,除了有收復東北,擺脫次殖民地命運外,還有「收回臺灣」,「沒有抗戰,就沒有現在的臺灣」。
郭岱君指,若非抗戰勝利臺灣光復,臺灣要麼和日本一樣淪為戰敗國,要麼落入中共之手,「成為第二個海南島」,歷經三反五反、大躍進、文革等浩劫。她說,對抗戰史的研究,主要是「以史為鑑,才知道明天要往什麼方向走」。
郭岱君:蔣介石日記公開,世人可清楚國軍抗戰史實
據中央社報導,郭岱君強調,從2006年蔣中正日記公開後,好似茅塞頓開,世人可清楚一窺當時國軍抗戰史實,編撰抗戰史旨在還原歷史、建立史觀,一解外界無謂爭辯,讓大家在歷史中反省,誠實面對歷史。
她說,對日本抗戰,軍民團結,堅忍不屈,與國際合作,今天回顧歷史就要不偏不倚,公正客觀,了解國軍在二次大戰中巨大的貢獻與犧牲,跳脫國家與意識形態的框框,才能思索臺灣、中華民國的未來。
──轉自「新唐人電視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