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國神遊:成也蕭何 敗也蕭何

蕭何。(大紀元資料室)
蕭何。(大紀元資料室)

文/宋紫鳳

蕭何是大漢開國第一相,他的生平被記載於《史記》,流傳於《漢書》,兩千二百多年後的今天,蕭何的名字依然家喻戶曉。而每當人們提到他時,不假思索開口即來的卻總是那一句「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西元前202年,天下初定,劉邦大封功臣,在洛陽南宮中發生了一場爭功辯論。結果,論功勞,以蕭何居首;排位次,又以蕭何第一。最後蕭何不僅被封為酇侯,食邑八千戶,更享有劍履上殿,入朝不趨的頂級殊榮。

制定大漢九章之法

史載蕭何感昴星而生。昴星者,主獄事。昴星明,則天下獄訟平;昴星暗,則天下刑罰濫。蕭何在秦世為刀筆吏,在漢時為漢丞相,他依據秦律,制定大漢九章之法,決天下獄訟之事,的確甚合昴星之兆。

西元前207年10月,劉邦攻入咸陽,秦王子嬰受降。諸將一入咸陽宮,紛紛奔走於存放金帛財物的府庫之間,忙著搶奪秦宮眾寶。蕭何卻搶先運出秦丞相和御史所存的律令圖書。項羽入關後,劉邦把秦宮眾寶悉數封存,留給了項羽,卻帶著蕭何收繳的文籍圖書去了漢中,這裡不惟有秦之律法,有百家之書,有早已在民間禁絕的《詩經》,《尚書》,還有關於天下地形,關塞,郡縣,戶口,民生,經濟諸多方面的重要資料,而這些正是日後漢軍與楚軍東向而爭天下的重要憑藉。

漢軍還定三秦之後,劉邦與諸侯東向擊楚,蕭何則留守關中,輔佐太子,治理櫟陽。他立宗廟社稷、制定律法條令,建宮室、治縣邑,安撫百姓,穩定後方,使漢軍雖長期處於弱勢,卻能軍糧不絕,兵源不斷,最後以弱勝強,取得對楚軍的最後勝利。

以上諸端,可謂勞苦功高,然而所以要說「成也蕭何」,原因卻不在此,而在於蕭何為大漢朝舉薦了打下漢家天下的韓信。

舉薦打下漢家天下的韓信

西元前206年,被封為漢王的劉邦率領數萬漢軍走子午道入漢中而去。漢軍中多有楚地之人,又多山東之士,而巴蜀又是秦時流配之地。軍士們半途脫隊逃走的情形一路時有發生。大軍行至南鄭,有人來報蕭何,治粟都尉韓信也自行離去。蕭何聞報,未及時請示劉邦就一路追去。

蕭何將韓信追回,立刻去見劉邦。劉邦此時雖不能識韓信之雄才,卻以蕭何為左右手一刻不能離之,於是對蕭何所諫,言聽計從。蕭何說韓信是國士無雙,劉邦立刻表態要拜韓信為將;蕭何說拜將太小,要拜就拜大將,劉邦立刻要找韓信拜大將;蕭何說,拜將非是兒戲,需設壇,齋戒,選日,成禮,一向不勝禮法之繁的劉邦,居然也都滿口答應。直到拜將之日,韓信將北上還定三秦,東向而爭天下的宏略和盤托出,劉邦才大喜大悔,喜其得此國士無雙,悔其幾失大將雄才。

所以,回顧蕭何之前半生,確為漢朝立下赫赫大功,最後位極人臣,名遂功成。只可惜蕭何未能守「成」至終,卻使「敗也蕭何」成為自己人生最後之寫照。

屈於呂后 詐韓信入宮

西元前196年,趙相國陳豨起兵反於代地,劉邦前去征討。一日,呂后急召蕭何入宮,對他說韓信與其家臣密謀,欲為陳豨之內應,要謀害自己和太子。命令蕭何將韓信騙入長樂宮中,欲行誅戮。

蕭何聞命,甚感棘手。他素知韓信,一飯之恩,尚能千金為報;胯下之辱,亦能以德報之,為人如此,必無反心。退一步而論,韓信當日擁兵齊地,天下權在韓信,若說謀反,易如反掌。而韓信卻堅持認為背信不祥,不聽武涉、蒯通之諫,不為鼎分天下之圖,又如何會在劉邦一統,天下大定之後,再行謀反呢。再退一步,漢初時韓信被封楚王,在家鄉楚地陳兵出入。若行謀反,何不於彼時連結淮南王英布,梁王彭越,卻於此時,深居長安軟禁之地,稱病不朝六年之後,要與遠在代地的平庸之將裡應外合呢,故而呂后之辭於情於理皆有不通。

然而此時,蕭何卻未能為韓信申一言之辯。蕭何深知,韓信之招禍實由功高而遭忌於劉邦、呂后。蕭何自料不聽其命,恐有性命之憂,終於還是屈於呂后之威,前去詐韓信入宮。

蕭何為呂后畫計,謀害了令劉邦日夜「惡畏其能」的韓信,然而蕭何雖有薦人之賢,雖有審時之智,雖有治國之能,這一次卻未能逆料,韓信之死也成了他自己的人生轉折。

遭劉邦猜忌

劉邦很快得知消息,還未結束代地的戰事,就先行派人對蕭何大加表彰。而當蕭何在府中大宴賓客時,召平卻獨來相吊。

召平者,秦之東陵侯。秦亡,落魄為布衣,在長安城東種瓜為生。召平告訴蕭何大禍從此就要開始。皇帝的封賞並非恩寵,而是安撫;增派的衛兵,非是保護,實為監視。淮陰侯之死,沒有使蕭何更加為劉邦信任,而是招致劉邦猜忌。如今的避禍之道,只有辭掉封賞,並獻出家中私財,悉數充為軍用。蕭何依計行事,雖然家財散盡,總算得保一時無虞。

然而沒過多久,這一年秋七月,淮南王英布起兵,劉邦出征討伐,期間卻幾次遣人打聽蕭相國在做些什麼。有謀士對蕭何說,恐怕您不久將有滅族之禍。您的位置做到相國,已是位極人臣,無可復加。而您替皇帝治理國家,十餘年至今,甚得民心,深孚眾望。如今皇帝多次打聽您的情況,是擔心您一聲令下,傾動關中,而天下將非劉氏所有。為今之計,您只有自汙名聲,強行賤買百姓田宅,皇帝才能放心。蕭何依計行事,劉邦果然大悅,以為蕭何不足為慮。

蕭何知道,劉邦見自己威望大損所以心情轉好,而自己也總算鬆了一口氣,轉念又一想,不妨趁著劉邦心情不錯,再多說幾句,於是蕭何又上前進言劉邦,把上林苑中的空地分出一些給百姓作為田地。

然而蕭何想不到的是,話音未落,禍從口出。劉邦聽到蕭何又來為民請命,猜忌頓生,認為蕭何竟要用皇家之地為他自己贏得民望,於是大罵蕭何必是收受商人賄賂,想動皇家林苑以謀私利。接著就把蕭何交付廷尉,戴上鐐銬,押入大牢。

後來朝中有人勸諫劉邦說,蕭何多年鎮守關中,陛下長年征戰在外,蕭何若反,則關中早非陛下所有!劉邦聞言,心中雖然不懌,到底覺得把蕭何關入大牢有些說不過去,於是又將蕭何釋放。

此時的蕭何已是花甲之年,雖然大難不死,卻心有餘悸。此後蕭何雖繼續在朝為相,卻寡言少語,惟知以恭謹自保,戰戰兢兢,再也無復當年指獸發蹤,興王佐業的魄力。

每當聽人說到「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時,我卻總是想起《詩經》裡的那一句「靡不有初,鮮克有終」。古人於人、於物、於事的衡量,強調善始,更強調善終。然而人生在世,又有多少人能夠在一次次的選擇中堅持到善終呢。固然,所有的「鮮克有終」在當時,總有其種種不得已的原因,然而隨著時間的過去,卻發現不得已的原因只是靠不住的藉口,而不能彌補的遺恨才是永遠的真實。譬如蕭何這樣有作為的人物,開基佐命,憂國奉公,卻在一次最為重大的道義抉擇中,折戟沉沙,令自己本已接近圓滿終點的人生急轉直下,此中遺憾對於一個生命而言實在是難以承負之重。蕭何以其劫餘之殘年背負這份沉重,也將自己的人生化為千年一嘆,令後世之人唏噓不已,這一句「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於今口耳相傳,警策人生。◇

延伸閱讀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