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話題」權力與資本的關係(上)

⊙何清漣

「不能讓李嘉誠跑了」這個話題鬧得沸沸揚揚,至今餘煙裊裊。從話題的挑起者,直到李嘉誠本人通過長實地產年中報告的表態,再到《人民日報》那篇顯示大方的〈遇到困難李嘉誠不能共度難關 不必挽留〉,不僅突顯了中國人至今對國際資本的流動規則還處於機會主義的認識水平,更突顯了權力與資本之間日趨緊張的關係。

有關爭論可以看作是權力與資本之間的「代理人戰爭」,至少揭示了現階段資本在中國的三重困境。

第一重困境:港資在陸名外實內

當年鄧小平確定改革開放政策時,「開放」這一翼上書「吸引外資」四個大字。直到90年代,港資都是外資中的重中之重,台資次之。當時,從事中蘇兩國改革比較研究的學者一致認為,世界各地的華人資本成就了中國的改革開放。

香港的地理位置與其特殊的經濟作用,決定了當時中國將港資作為外資對待的政治考量。我曾在《中國地區治理危機的起源:經濟篇》中,分析了香港地理位置為其帶來的優勢,在中共建政後,主要是為中國充當「國際掮客」,在中國面臨西方全面封鎖時,既是中國對外的「國際通道」,還是從國外引進資金技術的渠道,更是開展進出口貿易的基地。1979年以後,中國對外改革開放,香港商人不僅成為投資中國的主體,還是中國對外開放的引路人與橋梁。當時,引進外資中,港資占比為70%,接下來才是台資與日資。

2001年中國加入WTO之後,香港逐漸喪失了中國轉口貿易的地位,離岸金融業務漸漸劣質化,淪為中國權貴官僚的資本外逃中轉站與「中國洗錢的後花園」,並化身為港資。我在《人民日報「十大外資來源地」背後的祕密》中,指出該報2013年8月12日的文章「外資並未大規模撤離中國」所附圖表「中國的十大外資來源地」揭示,其中來自香港的投資為397.15億美元,在全部外資中占比為65%。

如果說1978年至2001年中國加入WTO之前,中國將港資當外資看,是因為香港當時還未回歸及回歸初期,出於政治考量必須這樣做。那麼,2001年之後,則出於中共政治集團內部人的利益考量,香港在經濟上被視作外資,對利益集團來說,是洗錢、轉移資本的重要管道。

至今,超級港商與在港中資都是與中共血肉相連者,白手起家的中小港商或是在他國另起爐灶,或是破產收山。但「李嘉誠們」與中共血肉相連者的身分困境及其撤資,卻是一個不可迴避的話題。

第二重困境:資本流動受限

「李嘉誠們」的故事,中國人都明白,但外國人不明白。今年中國股市中政府強令托市,最後以「做空中國」的罪名抓人,普遍被視為政府對資本市場的不當干預,是政府惡意限制資本自由流動。國際投行界從中嗅到危機,開始用「狗嘴裡的肉包子」形容投資中國股市,《不能讓李嘉誠跑了》這個話題在外資疑慮時適時出現,更讓國際投行界產生懷疑,認為中國政府可能會管控國際資本流動。

所謂國際資本流動,是指資本在不同國家或地區之間轉移,具體包括投資、貸款、援助、輸出、輸入、買方信貸、賣方信貸、外匯買賣、證券發行與流通等等。按照資本跨國界流動的方向,國際資本流動可以分為資本流入和資本流出。在加入WTO之時,主要成員國美歐各國等要求中國將來開放金融,允許外國資本進入。但因為在WTO成員國當中,基本沒有資本准入不准出,即歡迎外資進入卻限制資本流出的事例,也因此從未考慮過這種情況下的應對之策。今年中國政府管制資本流動算是讓國際資本長了見識。

這種見識讓國際資本多了一重擔憂,萬一哪天中國限制資本流出怎麼辦?因此,他們希望中國能奉行完整資本流動規則:不僅歡迎資本自由進來,還允許資本自由出去。——轉自「美國之音」◇

延伸閱讀
陸最高法院副院長被開除黨籍
2015年09月29日 | 9年前
失去信仰 中國充斥謊言
2015年09月22日 | 9年前
李嘉誠的離去和中共洗劫
2015年09月25日 | 9年前
看不見的戰爭 習江金融領域開戰
2015年09月25日 | 9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