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並非拯救世界經濟的「諾亞方舟」(中)
投行界從中國市場收穫也不小,2014年,投行在中國市場的總收入達創紀錄的60億美元。雖然遠低於美國與歐盟國家,但除了中國,再到哪去找這麼一塊「成長的大餅」?更何況,希望之光在前方閃爍:德國墨卡托中國研究中心和美國研究機構榮鼎諮詢聯合發表的一份報告預測,到2020年,中國將成為世界最大跨境投資者,中國的全球離岸資產將增至現有水準的3倍,即從目前的6.4兆美元增至近20兆美元,「中國已經是一個重要的全球投資者,並有望成為未來10年全球外國直接投資成長的最重要驅動因素」。
期望越高,失望越大,中國經濟衰退讓全世界心情變糟糕,就因為對中國這位拯救者寄望太高。
不是北京不想救 有心無力才是真
按照中國政府的本願,確實極想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強國。但有時天不從人願,尤其是習李二位的福氣遠不如胡溫,接手江山之時,已經是土地、江河湖海、天空立體汙染,支持中國經濟發展近30年的三駕馬車齊齊死火,有著將近日消費2美元以下的7億人口(亞投行曾將日消費2美元定義為中國的中產階級),習李二位有心無力。這些,我在《「黃金十年」留下的經濟遺產》已經有過詳細分析。
那些判斷21世紀將成為「中國世紀」的分析人士,始終不願意面對一個事實:一個國家要想經濟持續發展,只有兩種情況下才有可能:一是必須在資源上占有極大優勢、政府與國民有很好的資源節約意識,還有領先的產業系統,比如美國加拿大;二是技術領先優勢,比如現在的美國,二戰以前的英國。英國與中國雖然都被冠之以「世界工廠」之名,但英國的世界工廠依靠工業革命帶來的技術優勢支撐;中國這「世界工廠」,從功能上來看,只能算是世界工廠的一個組裝車間而已,與英國昔日的世界工廠不能同日而語。一旦勞動力與土地成本不再低廉,國際資本將另覓成本窪地。
2009年只是國際資本從中國轉移出去、中國經濟由盛而衰的開始。自那以後,中國經濟的頹勢已不可挽回,中國政府依靠4兆救市,扶持房地產與基礎設施投資,只是暫緩衰退之勢,並未能扭轉這一趨勢。
上述這些觀點,是我多年以來在〈世界工廠的勞工現狀〉、〈「奧運狂奔」未竟,中國經濟危機畢顯〉、〈2009年:中國經濟衰退「狼來了」〉等文裡反覆強調的。
如今只重複一點:中國世界工廠的輝煌,完全是依靠比較成本優勢,即廉價土地與勞動力。為了支撐「經濟發展」,中國不計後果地掠奪性消耗本國資源:水源、土地、空氣這些人的基本生活資源受到嚴重汙染;礦產耗盡。根據國家發改委統計數據,目前中國共有資源型城市118個,約占全國城市數量的18%,總人口1.54億。除此之外,在中國西部與西北部省分,早在2005年就已經產生了1.8億生態難民(潘岳對傳媒公開的數據)。——轉自美國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