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手非基因契作 青農逆轉三輸局面

德國進口曳引機能把土挖得夠深,讓大豆生長得夠好,連稻作也會跟著好,顏明賢說,這是一個良性循環。 (記者黃玉燕/攝影)
德國進口曳引機能把土挖得夠深,讓大豆生長得夠好,連稻作也會跟著好,顏明賢說,這是一個良性循環。 (記者黃玉燕/攝影)

文/記者黃玉燕

從憲兵隊退伍後,農三代顏明賢決心投入返鄉務農,不僅因為他是家中獨子要繼承父業,更重要的是,他看見「農村、農民」若再不改變,「經濟、健康、生態」將全盤皆輸。如何挽回頹勢?30歲的他,決心放手一搏,從接手農會推動「非基改大豆」開始,採稻田輪作方式,讓地力、生態恢復,並密集拜訪理念相同的青農,組織代耕隊,從整地、播種、收成、運輸採取統一作業,他說,「不能再像過去單打獨鬥,團體作戰才有贏的機會。」

常年風大是台中海線的特色,為了力抗東北季風,農村從10年前開始流行續耕「再生稻」,就是一期稻收成後,會「留頭」不休耕,繼續生產二期稻。這對海線農民而言,再生稻較不怕風、不怕福壽螺,更省了整地及插秧的錢,成本相差一成以上;但再生稻品質不佳,「碾米率低、不耐放」,農委會從去年開始,不再收購。

「看到父親辛苦一輩子,我想改革!」顏明賢說,村裡的老農,有的為爭一口氣,不怕農藥帶來的傷害,也要種出令人稱羨的稻作,就這樣連土地都傷害了。

讓土壤休息 改種大豆

台灣每年從國外進口230萬噸的大豆,其中高達九成都是基因改造的。在食安氛圍推動下,台中市政府委託市農會,推行「大豆契約收購計畫」。顏明賢跟父親爭取說,「若採大豆輪作,能讓土壤休息,大豆的根有固態氮,能提供土壤養分,蟲害也會減少,來年稻作需要的農藥、肥料,都會下降,生態好了,收入也會增加。」

顏明賢代表青農簽訂合約,並鎖定從海線開始,包括大甲等9個再生稻區,約100公頃,改種植非基因改造大豆。

面臨考驗 堅持改革

為了成功轉作,謝明賢已做好付出的準備。天未亮,德國進口的曳引機已上了貨車,出發前往烏日的農戶,開始一天的整地工程。然而,考驗也相當大,投入的成本頗高,獲利卻很有限,「運費、燃料要近萬元,這還不算機械的損耗!」

「曳引機400萬、收割機250萬……」,謝明賢指著倉庫各式進口農機具,「每項都是貸款買的,這是(轉作)非基改的風險,擔心颱風會不會來,一旦老天不賞臉,最怕水的大豆就要泡湯」,那麼為何勇於斥資買機器,接手「非基改大豆」的代耕案?顏明賢堅定地說:「我想的是海線農業一定要改革。」

青農聯手打團體戰

台中市農會2014年成立青年農民聯誼會,已有完整的組織,協助青年從過去的單打獨鬥到團體作戰。「平時務農相當忙,每天面對作物,很難有時間跟外界接觸」,顏明賢加入聯誼會後,發現自己並不孤單,有許多志同道合的人跟自己一樣,也想要為農業努力。

在決定接手農會的「大豆契作」案後,顏明賢開始拜訪相同理念的青農,招集20多位青農組成代耕隊,計畫幫助農民從整地、播種、收成到運輸,採團體作戰。

盼促成良性循環

顏明賢說,我和團隊約定好,要把土挖夠深,這樣農作就會好,讓消費者願意掏錢,農民收入也會好,接下來明年就願意繼續種大豆,我們代耕隊也才會好,這是一個良性循環,「今年是關鍵的第一年,必須要成功。」

最後他表示,頭洗下去了,也需要政府支持,才能繼續下去,永續工作不能只靠民間。◇

台中市政府委託市農會,推行「大豆契約收購計畫」,顏明賢(右3)則代表青農簽訂合約,並鎖定從海線開始。(記者黃玉燕/攝影)台中市政府委託市農會,推行「大豆契約收購計畫」,顏明賢(右3)則代表青農簽訂合約,並鎖定從海線開始。(記者黃玉燕/攝影)

延伸閱讀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