暈車機制 眾說紛紜

眩暈(fotolia)
眩暈(fotolia)

文/李永勝(中西醫師)

在旅行的經驗中,許多人都少不了暈車的體驗,哪怕只是聞到車上的味道,也會被弄得暈頭轉向。 

至今,對於暈車的詳細機制未明,不過早在1977年就有學者Treisman M提出假說,他認為當人處在一個運動中的空間,但是眼睛卻看不到移動的景象時,內耳傳入大腦的訊息會與眼睛看見的訊息起衝突,這時候大腦會認定可能是有毒物質的入侵因而產生幻覺,所以會刺激嘔吐中樞,希望藉此排出「所謂的有毒物質」,因而產生一系列的暈車症狀。 

在1994年美國研究學者Ebenholtz SM等人,也提出不一樣的假說。他們認為在行進的空間當中,不管是自主性的或是反射性的因素去拉扯眼球外部肌肉,都會刺激到副交感神經,進而產生暈車症狀。 

此外,也有理論認為暈車的機制之一,是因為在無重力的空間下,比如像太空人,人體的空間定位出現問題,再加上身體其他器官無法協調代償,因而產生類似暈車的症狀,嚴重時甚至會有幻覺或是方向迷失。 

解決暈車的方法很多,除了可以事先服用暈車藥之外,也要避免在車上閱讀書籍、開窗戶促進車內外空氣流通、抑或是可以藉由嗅覺轉移,比如像聞涼膏或是鮮桔片來降低暈車的症狀或是發生機率。◇

延伸閱讀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