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思我觀/不落凡塵 修去常人心
俗云:「先入為主」,對慈濟的認知一直停留在年輕時的第一印象,雖年代久遠,世事多變,「慈濟」已今非昔比,但早年留在腦裡的影像始終清晰。
那是個春天的午後,在系裡擔任助教的工作輕鬆,閒暇喜歡往花蓮跑,有次抱著好奇心抵達人生地不熟的新城鄉,冒然造訪慈濟。映入眼裡的是寧靜的田野風光,樸素的靜思精舍,生趣盎然的菜圃瓜園,引來成群蝴蝶飛鳥……從車馬喧囂的台北驟然踏入清靜的佛門道場,感覺好像到了另一個世界。
和比丘們一起做早課
懷著好奇心,四下張望,在園區遇到一位慈眉善目的比丘,雖然素昧平生,但在她親切的接待下,不僅應邀到膳房用餐,還留下來盤桓了兩天一夜。
48小時的停留,有緣遇到證嚴法師,聽她娓娓談起創辦慈濟功德會的緣起;有緣和出家眾一起作早課,凌晨3點半起床佛堂誦經,氣氛莊嚴肅穆,來自塵俗的我雖不會誦經,但洗耳恭聽,也心生虔敬。
這群生活在偏鄉的修行人,作完早課開始一天忙碌的生活,印象中她們好像未接受供養,而是種植蔬果,自給自足,粗茶淡飯之餘,不捨當年民間困窘,積極扶弱濟貧。從靠手作蠟燭,縫嬰兒鞋,發心救苦,投入慈善事業,感動許多信眾,喚醒愛心紛紛共襄盛舉。
那時看到的慈濟,規模雖小,但行事嚴謹。印象深刻的是在證嚴法師早期同修之一,德慈法師的引領下,有機會瀏覽了這座道場裡裡外外。只見室外地盡其利,遍植各種蔬果,誦經拜佛之餘,人人勤於耕作勞動。至今猶記得黃昏時刻和德慈法師在結實纍纍的瓜棚下閒話家常,參觀了她們對善款運用的流程,在一面大黑板上,詳列項目,每一筆善款的支出,務須經實際調查,撥給真正需要的人,以不負捐款者美意。
當年看到的慈濟,是這樣一個團隊。單純素樸,慈悲為懷,發揮觀世音菩薩聞聲救苦的精神,以這樣的形象,贏得信眾的信任和感佩,成就日後超凡志業。
不落凡塵 不汙袈裟
問題就出在善款的運用,一切都是錢惹的禍。
日前,柯P一句「奇怪耶」,釋昭慧法師跳出犀利發言,引起社會高度關注。一向為世人所推崇的慈濟,陷入草創以來空前風暴。各種批評撻伐紛湧而至,慈濟神聖的面貌蒙上一層泥灰。
大眾質疑吸納國內外龐大捐資的慈濟,財源廣進之後,入世太深,未能一本初心奉行早年無私利他,慈悲喜捨的濟世精神,迷失紅塵中了。
做為國內最大宗教團體,引發如此風波,雖令人唏噓,但如果確有缺失,真相浮現,加以修正,知錯能改,對社會和慈濟都是好事一樁,因任何團隊要求永續經營,必須凡是光明求真,避免模糊陰暗,尤其從事宗教志業,是救人心、度世人無比神聖的工作,追求去人欲、行天道,自身墜入紅塵波濤經,自度不了,如何度人呢?
放眼小小台灣,四處道場林立,善良的百姓,尋求心靈的安頓,在大師們口才、文才的感召下,紛紛成為忠實信眾。各門各派更勤於吸納善款,數十年來只見島上道場壯大富有了,信徒如雲,「大師」成了大眾崇拜的偶像,把對「神」的信仰移到「人」的身上。
大師雖然擁有高人氣和聲望,但他們畢竟不是修成正果的「神」,而是走在求道路上的修行人。凡是人都不免有人的弱點和犯錯,國內許多道場不時發生財務糾葛,錢多是非多,問題不在金錢惹禍,而是住持沒修去人心。只要有人心在,尤其遇到金錢的事,難免受誘。發心作為釋迦牟尼佛的弟子,奉行佛主「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廢」的教誨,才是真正修行人,否則落人塵俗,汙了袈裟。
放下名利情 修去常人心
這「愛心」和「信任」是台灣的驕傲。
曾親見早期慈濟樸實無華的面貌,再目睹開枝散葉後大展鴻圖的慈濟,今昔對照,難免感觸甚深。半個世紀來,在廣大善眾溫暖愛心護持下,從小小小道場,發展成當今富可敵國資產超越千億的雄圖偉業,這番成就是集台灣人的愛心和信任而成的。
「信」是人與人之間,心與心之間,無比珍貴美好的連結,人間有信,生命才有希望和愛。
以此角度審視國內林立道場,雖修道者眾,但度人度心,引領信眾向內觀照,返本歸真,追尋宇宙真理的行道者少。不少大師忙於向外募款,壯大道場規模,扮演「社會局長」的角色,重點放在行善,偏重「錢的投入」,結果吸納國內近半數社福捐款,造成民間不少慈善機構巧婦難為無米炊。
道場的超級富有建立在排擠其他社工團體的善款上,讓有些弱勢者得不到應有扶助,這豈是公平和慈悲?
而更嚴重的,不是善款的排擠效用,而是信眾們跟隨大師,為的是淨化身心,放下我執,提升道德,修成正果。然而落入凡塵,心在名利的大師能給予這些嗎?一心忙於世間理念無限向外擴張的「大師」,不能讓信眾身心靈得到淨化和提升,不僅有負傳道的神聖任務,更糟的是無形中阻礙信眾修正道。
「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機緣無比珍貴。有幸得法,應將修道行道、守道放在生命的第一位,捨此他求,即墜迷津。真正的上師,是世間的寶,志在度人,名利如浮雲。帶領弟子們凡事向內求,提升靈魂境界,在生活中實踐放下執著、無私利他、重德行善、真誠無偽等美德,了然宇宙正見,這才是人生最重要的。
世間需要這樣的上師,播下正法的種子,引渡眾生,踏上正規的修行之路。讓人間變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