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T台裔教授研發新型電池 性能優成本減半
據合眾國際社(UPI)報導,57歲的蔣業明是麻省理工學院材料科學系教授,他和團隊成員透過新技術,將液流電池和傳統固體電池的優勢相結合。這種新型電池製造技術的關鍵是混雜作用。他們把用這種技術生產出來的電池稱為「半固體鋰電池」, 其特點是,電極以微小懸浮顆粒的形式,懸浮在液體中,製造過程中無需傳統電池的烘乾環節。
傳統電池製造過程慢,而且內部填充物30%並不用來發電。而這種半固體鋰電池,研發人員壓縮了內部填充物,又用比較厚、且無需太精密的電極,這就簡化了電池的製造過程,同時還能使電池具有更廣泛、靈活的適應性。
液體技術應用到小電池上還比較理想,但不太適於工業用的大型鋰電池。液體技術的缺陷是,所需部件過多,製造過程效率低。而這項新技術能將液體技術的優勢應用到大型電池上,又無需過大過多的設備。
蔣業明祖籍台灣,6歲時來到美國。他的父親是一位機車工程師。蔣業明大學時入讀麻省理工學院,此後就一直在那裏求學和工作。他的妻子是美籍日裔,也擁有麻省理工學院的學位。蔣業明和他的團隊已經利用這項新型電池製造技術成立了一家公司「24m」,與其他很多公司合作,生產出了1千多件這種半固體電池。
蔣業明說,未來2年內將開始向市場銷售這種電池。他的公司將比其他電池公司節省10倍的成本,電池的價格也將便宜30%。
除了節省成本和環保,蔣業明的發明還將成為一種創新典範,即在新技術發明過程中,不是只關注技術方面的創新,而是同時考慮製造過程的新方法。
現在,美國在製造業方面失去了很多亞洲的市場占有率,其中就包括鋰電池的生產。雖然鋰電池是由美國發明的,但後來逐漸被日本、韓國和中國取代了市場地位。而蔣業明的這項發明及其理念,可能有助於美國重新開發製造技術,在這個領域重回主導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