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有所是基本人權」 周美惠重視居住問題
除了從德國引進資源回收、生態綠建築及再生能源等概念,「陽光阿嬤」周美惠也投身九二一重建、反核行動及關注水資源等議題。被問到人與居住環境是什麼關係?她回答,居有所,這是人的基本權利,應由民選出來的政府負責。食衣住行,前兩者比較簡單,而「住」一定要由當政者負責,拿了納稅人的錢就要解決問題。
「德國在住宅、居住這方面的制度,是最完整的。」戴炎輝文教基金會執行長周美惠表示,德國執政者的基本理念是每個人要居有所,是憲法規定的基本權利,要給予安全保障,於是制定很多法令與制度。德國每6年修法一次,以現況、地區來分,如柏林以社區為單位,一定要有社區住宅,每個社區有不同的規劃設計,以收入來評估,「德國的理念是當一個窮人已經不是窮人時,最大的受惠者是有錢人,不會被搶。」
周美惠指出,德國規劃社會住宅,其附近一定要有樹木、公園,公園內一定要設置小孩遊樂區,且依年齡劃分成0~2歲、2~3歲等區。幼兒通常是由媽媽帶著,也設專區讓她們能坐著曬太陽。在德國,如果沒錢想申購社會住宅,就跟裝設太陽能、風能等再生能源一樣,政府會提供1~99%補助,「至少要還款1%,盡一點責任。」
引德綠能產業
周美惠1977年因為老公戴東雄赴德國再進修,她跟著前往並居留2年,從此與德國結下不解之緣。她表示,德國沒有垃圾都是資源,德國人想辦法將回收廢棄物變成新的資源,因此創造很多綠能產業。
傳統水泥吸熱、排放二氧化碳最多,學設計的她從德國學到生態綠建築,不再使用水泥。周美惠說,德國很多水泥屋被敲掉改建,德國人就回收水泥廢建材,開發出再生水泥板。如今,台中市很多工廠利用德國模子、機器製造木頭紋路或大理石紋路水泥板,適合做鋪面或牆面。
此外,德國研發的窗戶,本身就是發電廠,窗戶是氣密性,前後各有一層玻璃,外面那層就是薄薄的太陽能光電板,若做成玻璃帷幕就是發電廠。
打造能源示範屋
周美惠在宜蘭縣及新北市三芝區各有一座能源示範屋。宜蘭能源示範屋,整個社區採雙拼式建築,沒有綠地,都是水泥建築,耗能很多,周美惠在屋外種樹,以吸收碳排放(一棵大樹可以抵一台40噸冷氣);部分屋頂裝設太陽能板,發電量約3.8kW,周美惠說,週末才去已夠用。她申請與台電電網併聯,沒用完的電還可以賣給台電。
三芝能源示範屋靠近白沙灣,地有90坪,1974年自建簡單蒙古包,到德國2年,回來時變成廢墟,樹從屋裡長出來。九二一大地震時,她組團到南投,發現災民有地沒房子,災民說台北來的建築師重建要價一坪9萬元,他們哪有錢。「我生氣了,你要救災不是這樣做法,你不能發這財。」
周美惠以災民出得起的預算100萬元,在三芝自己蓋25坪、兩層樓、供一家4~6口居住的示範屋。她表示,三芝能源示範屋全部用S型鋼,3天就架好,再用磚建造牆壁,屋頂用的是石門水庫積泥燒成的琉璃瓦,不怕颱風,20天全部蓋好,僅花費90萬元。
1990至2000年間,太陽光電在德國很流行,她透過網路購買德國太楊能板、雨水儲存系統。因為電力只用在照明、電風扇,她估計整棟房子需電2kW,「不要那麼多電,看你的使用方式,再決定用多少。」那時也發展風力發電,2000年德國主辦漢諾威世博會(Hannover Expo),她看到荷蘭館屋頂上裝設1.8kW小風機覺得不錯,就透過網路向美國購買了2座。
水資源、樹與能源
周美惠指出,德國不像台灣擁有全世界第三位的雨量,因此他們很珍惜水,一點一滴都要存起來。從10幾世紀起,德國人就會利用斜屋頂集中雨水,儲存起來作為民生用水。而且,在德國,水庫就是水庫,絕對不可以蓋旅館或拿來做娛樂遊憩;反觀台灣石門水庫卻旅館林立、以觀光為主。
周美惠曾組織台大教授對石門水庫實施水質監測,石門水庫靠錦山地區水質乾淨都沒問題。後來,才發現原來該區為華南金控副董事長林明成所有,當時林明成考慮要不要開發,請周美惠當顧問,她建議不要開發,將錦山改成泰雅族名馬武督山,設立森林探索,裡面有300年及500年楊梅老樹,分別取名楊梅阿公、楊梅阿嬤。她也注意到木棧道問題,森林中木頭很容易腐壞,改用再生水泥板鋪路。
從馬武督山與石門水庫,周美惠體會到水資源、樹與能源有關。她說,水利發電最快,只要10公尺落差就可產生電能,台灣很多小瀑布,可惜不用。
再生水泥板會呼吸
再生水泥板由含量不到50%的廢棄水泥與無害廢料,如廢陶瓷、廢玻璃、石質下腳料或木屑等合成,100%不含石棉、甲醛等有害物質。它依不同製造技術及成分,具有防火、防水、防霉、防蛀蟲、隔熱及隔音等各種效果,還能自動調節室內溫度、溼度,或是吸收水分,因此被稱作會呼吸建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