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鼎記》各派為了搶它而費盡心機,現實的《四十二章經》來歷還更傳奇
說到這部佛經,就不能不提東漢的第二位皇帝劉莊(西元28-75年)。劉莊是光武帝劉秀的第四子,30歲時以皇太子身分嗣大位,史稱漢明帝。《後漢書明帝紀》稱:「帝生而豐下,十歲能通《春秋》,光武奇之」。這位少年聰慧的皇帝是把佛法請入漢地的第一人。
西元64年的一天晚上,劉莊做了一個夢,看到一個高大金人,燦如朝霞,飄飄蕩蕩從遠方飛來,降落大殿。漢明帝百思不得其解,第二天上朝讓所有人解夢,群臣都傻了,孔、孟都不是這個形象啊。太史傅毅博學多才,說:我聽說西方天竺(印度)有一位得道的神,號稱佛,能夠飛身於虛空,陛下夢見的大概是佛。
漢明帝聽後,決定派遣使臣去天竺求佛。使臣到達西域大月氏國(今阿富汗)時,正好遇到了在大月氏國傳教的天竺高僧迦葉摩騰、竺法蘭。於是使臣們便邀請二僧到漢地講佛,還用白馬馱載來一批佛經、佛像。永平十年(西元67年)回到都城洛陽。
在皇室的支援下,迦葉摩騰、竺法蘭開始翻譯佛經,第一部譯成的就是《四十二章經》,這部經由四十二段佛說的話組成,短小簡明。
據南朝梁人慧皎《高僧傳》記載,竺法蘭曾譯佛經五部,「移都寇亂,四部失本,不傳江左。唯《四十二章經》今見在,可二千餘言。漢地見存諸經,唯此為始也。」「唯此為始」四個字,充分說明了《四十二章經》在漢譯佛經中的地位與價值。
劉莊這段求佛故事,史稱「永平求法」。從此佛教正式傳入漢地。
為了給兩位高僧一個居住和譯經的地方,漢明帝敕命在洛陽城西的雍門外按天竺式樣建造了一組建築,為了紀念白馬馱經之功,便將這組建築命名為「白馬寺」。就這樣佛教傳入中國後的第一座寺院,「白馬寺」在洛陽誕生了。
白馬寺自建立後,便成為了中國佛教的傳播中心。後來另一位天竺僧人曇柯迦羅又譯出了第一部漢文佛律《僧祗戒心》,歷朝歷代也有許多西域和其他國家的僧侶來此覽經求法。
不幸到了中國文化大革命時期,白馬寺被毀,包括有千年歷史的遼代泥塑十八羅漢、兩千年前印度高僧帶來的貝葉經、稀世珍寶玉馬在內的所有佛像、經卷、文物都被破壞,寺廟也差點被燒掉...
(摘編自新唐人電視台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