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庫淤積率偏高 學者:生態工法可解

【記者徐翠玲/台北報導】

台灣水庫淤積率高達31%,以目前降雨強度、高山侵蝕的速率,水庫遲早都會被填滿。中研院地球科學研究所研究員汪中和指出,水庫要改善很不容易,可是如果把全台灣所有道路都改成透水性鋪面,就等於增加了好幾座曾文水庫,如把六都道路通通改成透水性鋪面,改成可以涵水的地層,只要1公尺深度,透水面30%,六都總容量就超過一座曾文水庫6億噸以上。

透水性道路推出約10年,需要更多工程強度設計檢驗,已經有很多地方鋪設。國內新北汐止中正禮門社區有一條道路完全是透水性;水利署新店水文實驗站,站內有一條實驗道路也是透水性。國外如中國大陸、東南亞、阿拉伯、美國德州都已開始做透水性道路鋪面。

汪中和表示,水利署今年最重要的政策目標就是海綿化台灣,把台灣當作一個海綿化的地方,只要下雨,台灣就像海綿一樣,盡量把雨水吸收、存留起來,過去只存在水庫中,現在希望城市、鄉村每一條道路都是吸水的海綿,只要雨下到道路,就會進到地底下。

海綿化道路就是所有道路都變成透水性,透過生態工法把每條道路下面變成蓄水池。工法跟現在做道路一樣,須有集配料,上面有鋪面,但另外包含塑膠製支撐骨材,可以承受路面載重。施工時,骨材與骨材中間填充大量集配料,造成透水孔吸力,讓水經過道路表面,馬上進入地底下,類似天然地下水涵水層。路面必須保留透氣孔,不能鋪柏油可鋪混凝土。

汪中和表示,透水性道路蓄水,不是集中在一個山谷或河川,而是分散全台灣,且可重覆使用。只要下雨就儲水,不下雨抽取使用,可以源源不絕生生下息,不但涵養地下水也可以防洪,下大雨水也有去處,不會讓水溝承載不了,透水性鋪面讓淹水機率大幅度降低,而且是非常顯著的減少。

除了透水性道路,建築也應該裝置集水及儲水設備。汪中和說,希望政府能夠立法規定,所有大樓的樓頂都要有集水設施,下雨時可以收集雨水,雨水透過管路送到大樓儲水槽,可供洗滌、澆花、一般清潔,在乾旱時是很好的救命水。◇

延伸閱讀
ITEX發明展 鄧鴻吉獲終身成就獎
2015年05月22日 | 9年前
半導體產業升溫 年產值估增5.5%
2015年05月20日 | 9年前
苦等半年 Nexus 6將在台開賣
2015年05月18日 | 9年前
高雄下週暫免供五停二限水
2015年05月15日 | 9年前
美國3E賽 台灣國9生摘銅
2015年05月11日 | 9年前
「沉默」使台灣不沈默
2015年05月10日 | 9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