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思華:大學退場 教授可轉至產業界
少子化問題嚴峻,教育部預計5年內將大學數量從160所減至100所,已規劃退場、合併與轉型等做法,要讓大學退場成為大學教授人力重新分配的轉機,年底前會成立專案辦公室,轉介合適教師至企業,協助產業升級。教育部長吳思華表示,台灣培育的高級人力不能成為社會救濟對象,應適當轉介至產業界。
「103年學生會傳承與發展研習營」1~2日在高應大展開,來自全台大專院校的新任學生會長、幹部及學生議會議長齊聚一堂,進行跨校交流。
吳思華分享於政治大學校長任內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公共事務的經驗。他甚至鼓勵學生以「政大校長」的角度看事情,如今,他要再進一步鼓勵大家「如果你是教育部長,你會怎麼做?」
他又說,民主是普世價值,每個人有權利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表達對某事件的想法。他認為,擔任學生會幹部的學生是選擇一條最辛苦且最快參與公共事務的道路,透過校園內實踐,參與並反思校內重大政策,未來除了可開拓自身視野,並能成為優質公民。
針對吳思華接受《評鑑雙月刊》專訪表示,未來招不到學生的大學將直接退場,部分學校可以合併,有些可以轉型經營養生村或健康照護機構;學生則協助至其他大學就讀,老師將移至產業界。目前教育部正與經濟部、科技部及文化部等合作,研擬相關高級人力分布調整措施。
吳思華說,教育部統計,大學從現今的162所減至100所左右,估計將有1萬4千多名教師失業,這絕不只是失業救濟問題,政府與社會應創造機會,讓高級人力移至產業界。
針對少子化問題,義守大學校長蕭介夫說,台灣的私校與公立學校競爭,學費受限,但美國很多名校是私校,學費不受限,希望教育部多提供獎學金給私校學生,提升私校競爭力。
大仁科技大學校長王駿發說,常談少子化問題對許多學校很「刺激」,教育部應多以前進「藍海策略」取代退路「紅海策略」,多倡導國際化與產學合作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