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合眾人智慧 開放資料正夯
是否可以想像,我們隨時隨地都在產生資料,過去還沒資訊化的時代,資料不是數位化的,難以被保存起來,但隨著數位化的發展,這些資料得以被保存,也成為社會發展、商業運用、科學研究等的重要資產。
隨著這些資料的量越來越龐大,搭配雲端產業的發展,資料保存已經從過去的資料庫概念,漸漸演變為巨量資料(Big Data)以及開放資料(Open Data),經過近幾年的發展,如何儲存已經不是問題,如何運用才是當前各界最重視的問題。
經濟部工業局長吳明機也表示,開放資料(Open Data)已成為世界議題,在經濟驅動、公民參與、施政透明上,扮演一個先進國家前進的極重要關鍵角色。
具備免費公開特性
許多人往往會認為,開放資料就是把巨量資料公開讓大家使用,經濟部工業局於日前舉辦「開放資料國際論壇」,目前擔任美國白宮專責智能信息披露小組主席,同時也是熱門暢銷書《Open Data Now》的作者古林(Joel Gurin)認為,兩者還是有區別。
談到開放資料的定義,古林認為開放資料應該具備免費、公開的特性,且能夠使用在商業起步、非營利企業、行為研究、資料導向決策以及解決複雜的問題等用途,其與政府資訊公開與巨量資料有些許差異。
古林指出,開放資料是企業報告或是其他的企業資料,政府資訊公開是公民參與計畫產生出的資料,巨量資料則是非公開的資料,此三者都有重疊區域,當開放資料與政府公開資訊重疊,稱為「公開資料」,例如預算資料等。
那麼開放資料跟大數據的重疊區域,則稱為「數據集」,可能來自於科學研究或是其他非政府組織的資料,那麼當開放資料、大數據資料以及政府公開資料重疊,就是巨量政府公開資訊(Large Public Government)資料集,例如GPS資料、氣象資料等。
業界嘆政府沒到位
研討會也邀請國際專家來台探討開放資料的契機,韓國開放資料中心執行長姜東碩(Kang Dong Seok)表示韓國政府對於開放資料相當重視,由上而下(top to down)推動政府部會開放資料,對此,台灣Open Data聯盟(ODA)會長彭啟明聞此感嘆台灣政府尚未正視開放資料問題,呼籲政府應正視國際上開放資料的趨勢,大刀闊斧推動政府部會開放資料。
對此,致力於資料儲存與管理的精誠資訊執行長暨總經理林隆奮表示,政府每年撥給科技部的預算不到一千億,三星研發預算都不到,可見政府對於開放資料的決心還不夠強烈。
林隆奮直言,政府的開放資料計畫沒有設定KPI,預算分配也不夠準確,這是結構性的問題。他說,政府沒有表現出危機意識和急迫感,而企業也還沒有培養出迎接大資料時代應有的文化、態度和行為準則。
專家:一定要免費
各國都在發展巨量資料,古林針對政府發展開放資料的方向,依據美國的經驗提出七大方針。除了針對開放資料建立政策或法規、公布庫存數據提供給公開使用外,也要扭轉觀念,資料遠比網站重要,但這塊目前仍然存在許多爭議。
古林說明,政府不一定要扛起建立資料存取網站的責任,只要開放資料就好,而針對現有的資料,過去有許多企業或單位已經蒐集資料許久,也可以藉由開放資料的過程中,藉機盤點資料,知道自己有哪些資料。
此外,基於開放資料的特性,古林提醒這些資料使用一定要免費,同時要僱用首席數據官(Chief Data Officers,CDO),他強調,CDO跟目前的執行長(CEO)或資訊長(CIO)等高級主管不同,其主要的職責是要管理資料,也要跟業界合作。
最後,古林建議,政府也可以與業界合作形成團隊,一起發展開放資料,最重要的是,要持續「治療」這些資料,也要學習擁抱困難,就有機會成功的發展開放資料。◇
為何要開放資料?
1.透明度與民主監督
2.共同參與
3.自我啟發
4.改善或是創建新的商品與服務
5.創新
6.改善政府服務的效能
7.改善政府服務的效力
8.政策影響的度量
9.經由分析與結合,從大量的資料中將資料來源與模式,產生的新知識
資料來源:Open Data Hand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