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宿變寄養 給不幸兒童家的溫暖
廖崑崙、鄒惠蓉夫婦本來在做寄宿家庭的,前兩年聽到桃園家扶中心召募寄養家庭,覺得比做寄宿家庭更有意義,於是轉換跑道。他們會帶寄養孩子去健行、寒暑假營隊,甚至上凱道認識學運,希望孩子不要宅在家裡,多去接觸外界人事物。
寄宿跟寄養雖只差一個字,卻大不相同。鄒惠蓉說,寄宿家庭是接待國外的交換學生,讓他們認識台灣的在地文化;寄養家庭則是照顧國內的不幸兒童、少年,作為暫時的避風港,給他們家的溫暖。
就讀國二的「丫頭」,1年多前剛離開原生家庭時既慌亂又無助,且心存防衛不易親近。為了要拉近跟丫頭的距離,鄒惠蓉做足功課,向社工打聽丫頭的興趣及喜好。知道丫頭喜歡看當紅的某部偶像劇,於是通宵上網看完,終於讓丫頭卸下心防。
一般人覺得青少年正值叛逆期、行為議題多,都不敢嘗試照顧,桃園縣內只有兩成的寄養家庭願意照顧青少年。但鄒惠蓉認為,青少年階段的孩子其實更需要幫忙,因為只要他們走偏了,未來的路就會走得艱辛。
桃園家扶中心張伏杉主任表示,北捷發生隨機殺人之後,青少年的親子議題再度被重視。桃園縣社會局委託桃園家扶辦理寄養家庭方案,將於14日辦理寄養家庭招募說明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