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筆記】《大夢想家》如何走出過去傷痛

  《大夢想家》劇照。(Disney提供)
《大夢想家》劇照。(Disney提供)

文/文雅

迪士尼電影總是讓「王子與公主從此以後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以皆大歡喜的結局滿足多數觀眾的期待。然而當觀眾滿意地離開電影院,回到現實生活裡,真是如此嗎? 

電影《大夢想家》(Saving Mr. Banks)取材自真實故事,描述迪士尼創辦人華特迪士尼(Walter Disney,湯姆漢克Tom Hanks 飾)為實現對女兒的承諾,希望將女兒喜歡的童書《歡樂滿人間》(Mary Poppins)拍成電影,因此希望此書作者崔佛斯(P.L. Travers,艾瑪湯普遜 Emma Thompson 飾)能將版權出售給迪士尼。

沒想到歷經長達20年的斡旋未果,最後因崔佛斯經濟出問題,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才答應與迪士尼合作。然而堅持不向金錢妥協的她,還是很在意地從英國倫敦飛到美國洛杉磯,親自參與電影劇本團隊的討論,原因無他,無非就是不想讓自己珍愛的作品,淪為華特眾多庸俗的娛樂商業產品之一,那無疑將是對她以及書中人物最大的褻瀆。

只是華特與團隊成員的價值觀處處牴觸了觀念保守、極盡挑剔的崔佛斯,最後她甚至拒絕合作,負氣返回倫敦。後來華特親赴倫敦,終於打開崔佛斯心中的枷鎖,才讓《歡樂滿人間》的電影作品得以問世。

艾瑪湯普森(右)在《大夢想家》中扮演女作家,左為飾演華特迪士尼的湯姆漢克。(Disney提供)
艾瑪湯普森(右)在《大夢想家》中扮演女作家,左為飾演華特迪士尼的湯姆漢克。(Disney提供)

導演利用時空交錯的銜接手法,將崔佛斯與華特版權交涉的現在進行式,與崔佛斯回憶早逝父親的過去式,這前因後果巧妙串接,轉場設計十分用心,故事鋪陳也非常流暢。尤其在過去與現在時空中還埋下許多呼應,頗有抽絲剝繭的懸宕感,也可看出導演的功力。

本片以「觀念衝突」做為開端,崔佛斯的觀念裡,「小孩子不能只停留在自己所夢想的世界裡,因為現實世界總是殘酷的」,而華特則認為「大人也可以有童心,希望他的影片能夠將歡樂帶給大家」。個性嚴厲、一絲不茍的崔佛斯碰到樂觀進取、童心未泯的華特,猶如理性碰到感性,擦撞出不少火花。

華特與崔佛斯在眾人眼中,一位是成功的娛樂界大亨,一位是擁有無數讀者的知名童書作家,兩人在頂著成功光環的表象下,實則包藏過去的種種不如意。原來,每一個生命都是這麼不簡單,我們不知道的,遠比我們所看到的要多得多。華特用散播歡樂的方式「與民同樂」,揮別過去,迎向未來;而崔佛斯則透過寫作療傷,讓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不僅得到快樂,也能領悟到生命最本質的美好以及無能為力的困頓。

導演客觀地呈現兩種截然的個性,留給觀眾思索:如何從過去的傷痛走出來,繼續活下去?很顯然,本片已不僅只是一部娛樂性質的商業片,導演還想保有甚至是承傳崔佛斯所堅持的東西,企圖心不一般。◇

延伸閱讀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