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自我中心嗎?3招修正品行

 (Fotolia)
 (Fotolia)

文/周慧心

現今孩子在父母百般寵愛下,多以自我為中心,鮮少去關心、體諒別人的感受。多數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更懂得關愛他人。研究人員通過多個實驗,發現適當的讚揚、批評和身教可以有效地培養孩子的關愛之心。

1、讚揚良好的品格

如何培養孩子關愛他人的品行呢?「讚揚」被認為是最有效的方法。

研究顯示,要強化孩子關愛他人的行為,讚揚比獎勵更為有效。獎勵可能會讓孩子誤以為,只有在自己能得到好處時才對人友善,而讚揚卻能傳達出一種訊息,那就是關愛他人行為的本身就是最有價值的。

心理學研究表明:適當讚揚孩子對塑造兒童行為和培養其良好的品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小學教師郭紅昌認為,讚揚的事越具體,孩子對好行為的認知就越清楚,且重複此行為的可能性越大。在這方面,一是不要拖延,別錯過表揚的最佳時期;二是不能只表揚人格而不表揚具體行為。孩子點滴小事做得好,由於獲得師長的讚揚也可使孩子形成良好習慣的品格。

此外,據《紐約時報》報導,品格受到稱讚的孩子,要比行為受到稱讚的孩子慷慨得多。稱讚孩子的品格,能夠幫助孩子們把慷慨內化為自身認同的一部分,孩子們認為自己是一個樂於助人的人。

2、批評不良的行為

除了讚揚孩子的良好品行之外,家長應如何批評孩子錯誤的行為呢?

英國教育家洛克說:「父母不宣揚子女的過錯,則子女對自己的名譽就愈看重,他們覺得自己是有名譽的人,因而更會小心地去維持別人對自己的好評;若是你當眾宣布他們的過失,使其無地自容,他們便會失望,而制裁他們的工具也就沒有了,他們愈覺得自己的名譽已經受了打擊,則他們設法維持別人的好評的心思也就愈加淡薄。」

對於做錯事的孩子,與其訓斥,不如表達自己的失望。向孩子解釋為什麼他們的行為是錯的,這種行為將如何影響他人,並告訴他們如何做才能改變局面。這種做法能使孩子形成行為判斷標準,培養他們為他人著想的思維和對他人的責任感,以及道德認同感,這種認同感有助於他們成為樂於助人的人。

無論讚揚良好的品行,還是批評錯誤的行為,都是在孩子作出行為之後,是被動的。如何主動地在生活中培養孩子關愛他人呢?研究人員認為身教是最直接而有效的方式。

3、父母身教最直接

父母是孩子的鏡子,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只有富有愛心的父母,才能培養出富有愛心的孩子。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身教重於言教就是這個道理。因此,父母平時就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做到孝敬老人、關心孩子、關愛他人、樂於助人等,讓孩子覺得父母是富有愛心的人,自己也要做一個富有愛心的人。

據《紐約時報》報導,一個實驗測試成人行為對孩子的影響。結果顯示,當成人表現自私時,即使宣講了慷慨大方的價值觀,兒童仍然會表現得自私。這實驗表明,兒童不是通過傾聽身邊榜樣的言辭,而是通過觀察他們的行動來培養慷慨品格的。◇

延伸閱讀
美國教師剃光頭 讓學生重拾信心
2015年05月25日 | 9年前
台師大論壇 王金平勉青年懷大夢
2015年05月22日 | 9年前
大學教授抱寶寶講課 照片爆紅
2015年05月16日 | 9年前
中國學校的「搞政治」教育(下)
2015年04月27日 | 9年前
中國學校的「搞政治」教育(上)
2015年04月27日 | 9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