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經濟困境 施顏祥:產業結構須調整
台灣當前景氣復甦力道仍不足,目前國內存在包括內需不強、薪資不漲、投資率下降等經濟結構性因素,若不解決,想回到以往的經濟成長水準是很難的。前經濟部長施顏祥表示,應學習新加坡、日本經驗,讓生產製造與服務行銷並進,兼顧外銷與內需來調整台灣的產業結構。
台灣曾經歷亞洲四小龍的榮景,但目前適逢全球景氣復甦放緩,加上國內政爭紛擾及經濟挑戰,景氣恐怕短期內無法轉好。近年來全球經濟變遷,台灣產業發展已面臨經濟結構轉型挑戰,我經濟歷經多次轉型,但產業發展卻長期重產值輕價值、重資本輕人力、重出口輕內需、重電子輕傳產、重製造輕服務等,若發展停滯不前,將面臨產業被邊緣化與空洞化的危機。
產業應朝高值化發展
施顏祥指出,近年來台灣產業面臨全球化競爭,國內製造業紛紛出走,科技產業則忙於因應國際局勢變化,服務業開始對外投資,這些現象使得企業的分工競爭也不斷加劇,更多競爭者加入角逐,將使企業的淘汰速度加快。
施顏祥表示,我產業發展不能再走低成本廉價路線,應朝向高值化發展。國內實質薪資持續萎縮,使得內需不強,唯有提高企業的附加價值才能改善獲利,進而突破高失業、低薪資瓶頸。
外銷內需應同時兼顧
我經濟過去數十年一向以代工出口為重心,其中又以資訊通信(ICT)產品占較高比例,加上以歐美及中國大陸為主要出口市場,一旦全球經濟動盪時,便會遭遇出口衰退、投資不足、經濟動能停滯等問題,民間消費與薪資成長也跟著受抑制。
施顏祥認為,台灣代工模式已遇瓶頸,所以要讓生產製造結合服務行銷,外銷與內需同時兼顧;在技術研發方面,企業應開始思考跨國際聯盟整合創新,才能保持國際競爭力。
台灣產業結構轉型SWOT分析 | |
S(優勢) | 上下游分工細密,具備完整供應鏈體系及優良技術;企業經營能力、 國際行銷能力佳。 |
W(劣勢) | 出口過於集中中國大陸,且過度集中在電子零組件產業;產業附加價值創造能力低,資源耗用型生產模式不利綠色產業;跨領域人才不足,無法支撐異業結合的產業發展型態。 |
O(機會) | 亞洲新興市場的崛起,有助台灣開發市場並發展品牌;在氣候、生活環境、人口結構的轉變下,也有助未來新產品的問市。 |
T(威脅) | 東協加一生效、中日韓投資協議、經濟合作協議的進行,加大了出口競爭壓力。韓國在技術、品牌與市場的布局,讓面臨的威脅與日俱增。 |
資料來源: 經濟部2020產業發展策略 記者莊麗存/製表
依產業特性 建構4未來發展願景
台灣位居東亞樞紐中心,又具備多元文化發展特性,可依不同產業特性來建構可行的產業發展願景。前經長施顏祥認為,台灣產業的未來發展有4個可期待的角色,包括全球資源的整合、產業技術指導者、軟性經濟創意者及生活型態先驅者。
整合資源 開拓全球市場
施顏祥表示,台灣須仰賴全球資源的整合與全球市場的開拓,才能促進經濟增長與永續發展;等到這趨勢持續擴大後,可針對特定技術或產業,發展成為產業技術領導者,特別在科技業方面,如台積電及捷安特的技術領先全球,高階產業開發持續在台深耕,會有很好的發展機會。
施顏祥認為,台灣須以軟性經濟創意做基礎。近來台灣文創產業逐漸受重視,而目前全球也在極力推動創意產業,藉以創造經濟成長與工作機會。同時,台灣也要發展特有生活型態,做為特定區域的生活形態先驅,例如微笑單車(U-bike)租借服務就成為台北地區休閒健身運輸工具等。
爭取公平競爭環境
這4種願景角色對台灣而言,各有其發展優勢與需要突破的瓶頸。在全球資源整合上,台灣在資通產業其實已做到全球布局,有一定的產業經驗與上下游整合基礎,可藉機累積專利和服務資源,為產業技術的突破鋪路。當面對區域經濟整合加速的趨勢,台灣須與時間賽跑,才有機會卡到整合全球資源的關鍵位置。
施顏祥指出,台灣幅員狹小、資源有限,如何爭取公平合理的競爭環境,對我產業非常重要。台灣若能進一步自由化,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及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將可使我產業有更公平之競爭環境。
此外,施顏祥提到,由於台灣原創專利與智財權布局不足,容易導致國際專利訴訟,造成市場拓展障礙;同時,支付國際大廠高額權利金也會影響企業獲利。
放寬人才居留門檻
產業結構隨經濟發展而變遷是必然趨勢,在全球產業環境日益變遷下,台灣面對險峻的大環境,更不能忽視自身的優劣勢。施顏祥表示,在人才問題上,不論在製造業或服務業都很缺乏。為企業提供充足的人才,政府應放寬白領技術及投資人才在台居留的門檻和限制。
施顏祥說,資通產業發展迅速,企業要不斷推陳出新才能站穩市場,且高齡化與少子化嚴重造成醫療負擔,對產業也有影響。全球能源、資源供應吃緊,對台灣影響很大,所以要節約能源,一方面也要開發替代性能源;所以,企業經營要考慮環保政策、綠色經濟,才能追求永續經營及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