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言集 ──孩童網路成癮 誰該負責?

文/方惠萱

亞洲大學和成功大學連續兩年進行全國調查,第1年調查發現有16.3%中小學生有線上遊戲成癮問題,第2年發現於抽樣人數中,17.3%中小學生有網路成癮問題。消基會也以「這個夏天向網路成癮宣戰」為題,召開記者會,不同單位相繼發出警訊,突顯兒少網路成癮問題相當嚴重。原本快樂的孩童,為什麼會被侷限在數位的方框?只能在手機與電腦中的遊戲尋找快樂?

曾有項研究發現,114名早產兒中,母親抱孩子的時間、撫摸方式,關乎兩年後孩子情緒發展和社交行為的重要因素,那些被父母忽略的早產兒雖然也存活下來,但到兩歲做測驗時,出現焦慮和退縮的不正常現象。由此可知,父母的陪伴與關懷,對孩童的心理有著決定性的影響。所以,兒少在3C產品中尋求慰藉,父母可能也得負一部分責任,該想想是不是過於投入工作,以致疏忽了和家人的溝通與相處。

人本主義學者馬斯洛的需求理論,將人的需求分為生理、安全、社會、自尊與自我實現五種,一般而言,父母較容易滿足孩童的生理與安全需求,不過對於社會需求、關於歸屬感與人際相關的需求,就往往因為忙碌而忽略,孩童在這科技化的時代,只好自己於網路中找尋。

漸漸的,在遊戲中得到了成就感,實現了自我實現,如果在遊戲的世界成為贏家,也可以滿足自尊與社會需求,但代價是爾後就如同被制約一般,越來越依賴在虛無不實的世界中尋找成就感,並與現實社會日益脫節,網路癮頭因而越來越大,越來越無法與人相處,融入真實的社會。

其實不少父母巴不得有多一點的時間陪伴孩子,但往往忙於工作抽不出太多的時間,近日有一項研究發現,台灣有五成以上的勞工假日還在工作。這個結果顯示目前職場生態並不友善,多數企業主將勞工視為負債而非資產,以致勞工不得不全心投入工作,無法分心在家庭。

孩童網路成癮的背後原因頗為複雜,為了讓孩子有一個健全的成長環境,身為家長似乎只能被迫在工作與家庭二者選其一,但這樣的選擇,卻是社會與家庭雙輸。難道我們的政府不能多照顧勞工,企業主不能多體恤勞工,讓勞工工作時可以無後顧之憂,全心投入工作;陪伴家人時,可以不用擔心被雇主緊急召回工作,或是不加班就恐懼丟了工作。◇

延伸閱讀
網路成癮 美擬列精神疾病
2015年04月25日 | 9年前
青少年網癮飆2成 親子衝突待解決
2014年11月20日 | 9年前
有1成想自殺 網路成癮族群堪憂
2014年08月31日 | 10年前
網路成癮的宅男阿坤
2014年05月29日 | 10年前
台南防網路成癮 防制中心上線
2013年12月24日 | 10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