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onel Pan旅人瞭望台‧新北市】水夢仙境-內洞國家森林遊樂區

澄碧潭水。(記者潘憲榮/攝影)
澄碧潭水。(記者潘憲榮/攝影)

文、圖/潘憲榮(大學駐校作家)
森林遊樂區門口。
森林遊樂區門口。(攝影/潘憲榮)

內洞森林遊樂區,位於新北市烏來區,面積廣達1,191餘公頃,相傳只要到了春夏,谷內叫聲頻繁,故舊稱為「娃娃谷」,與「哇哇」音同。園區景色優美,各種植物、鳥類、蝶類、蛙類等,組成豐富的生態環境,展現原始自然的風貌,讓人目不暇給,尤其是銀色飛瀑,彷彿能洗滌凡塵俗事的煩憂,讓人心靈清澈無比。 

空氣清新 景色幽雅 

走入園區,不久可看到「羅好水壩」矗立於南勢溪谷間,「羅好」Rahau是泰雅語意指「樹林濃密」之意。豐富的水源從南勢溪匯聚而來,經由隧道引水4,740公尺至烏來電廠發電,水壩區的潭水碧綠而清澈,美景如畫,別具一番風情。

羅好水壩。
羅好水壩。(攝影/潘憲榮)
觀瀑步道。
觀瀑步道。(攝影/潘憲榮)
無障礙設施。
無障礙設施。(攝影/潘憲榮)

循著指標往前行,徜徉綠意盎然的林間,讓人腳步格外輕鬆。深深吸一口氣,身心無限舒暢。這裡每天都有很多遊客來訪,尤其有不少阿公、阿嬤也來此享受森林浴,走累了,步道旁有木椅可供休憩,另外園區非常貼心,設有無障礙設施,方便遊客來此享受自然美景與人間溫馨。

寄生各種生物的大樹社區。
寄生各種生物的大樹社區。(攝影/潘憲榮)

園區林相大多為樟、榕構成的常綠闊葉林,各種植物非常多元,台灣桫欏、筆筒樹、山漆、山蘇花、華八仙……隨處可見。悠遊綠野,每一個角度都如一幅經典畫作。

「大樹社區」好有創意的命名,步道旁的解說牌敘述:有很多大樹彷彿是一個人性化的社區,各種植物、生物都可寄生在大樹上,猶如一個共生社區,仔細觀賞這些大樹,讓人體會大自然的奧妙與美麗。 

飛瀑如紗 水花四濺 

「好美的瀑布!」瀑布藏於林間,有著一份飄渺的美感。來自南勢溪、內洞溪的豐沛水資源,形成了美麗的瀑布區,距離入口處最近的是烏沙溪瀑布,它位於南勢溪對岸的山壁,雖無壯闊的氣勢,但在翠綠的山峰間,宛如銀色的飄紗,散發出清境幽雅的氛圍。 

烏紗溪瀑布。
烏紗溪瀑布。(攝影/潘憲榮)

循著指標抵樂水橋觀瀑區,在這裡向上可觀賞中層瀑布,向下可俯視下層瀑布。觀瀑區有寬闊的平台,可供休憩、賞景、拍照、野餐;美麗的山水,讓人心情格外輕鬆,有人悠然地在這裡打太極拳、練氣功,美麗情境宛如人間仙境。向前約百餘公尺,可抵中層瀑布區,此一瀑布高約19公尺,水量豐沛,氣勢磅礡,站在觀瀑區,諦聽淙淙的水聲,猶如一首交響曲,讓人心曠神怡。再往上走,不到百公尺,可抵達上層瀑布,高約13公尺的水流,在巨石與水花的襯托下,有著一份蒼勁之美。

中層瀑布。
中層瀑布。(攝影/潘憲榮)
上層瀑布。
上層瀑布。(攝影/潘憲榮)
涼亭。
涼亭。(攝影/潘憲榮)

自然天成的景觀,讓人歎為觀止。三層瀑布屬於封閉型環境,青山環繞,蘊藏豐富的負離子,為全台之冠。這是一種植物光合作用、瀑布、溪流水花,太陽紫外線作用的薈萃,最天然、最新鮮的空氣,有助於消除焦慮及促進血液循環,來此可盡情「深呼吸」享受難得的自然瑰寶。

瀑布區有一條通往森林的休閒步道,全程約1,720公尺,來回約90分鐘,漫步其間,活絡筋骨、舒暢心靈、觀察生態,來一趟「森林浴」將都市的喧擾徹底洗淨。   

生態豐富 處處驚豔 

原始的自然生態,處處可見的昆蟲、鳥類、蛙類及野生動物;偶爾駐足聽聽「嘓、嘓」蛙鳴,或找尋「咯、咯」的五色鳥蹤影……都有著意外驚喜。{{579678}

蝴蝶。
蝴蝶。(攝影/潘憲榮)

「好漂亮的紫嘯鶇!」是一隻可愛的鳥,立於瀑布旁,宛如亦陶醉在美景中,樣子頗為逗趣。這裡常見樹鵲、翠鳥、灰喉山椒鳥等鳥類,運氣好也會遇到台灣獼猴、果子狸、山羌等,邂逅可愛動物,可別去驚擾牠們。

這裡亦設有拓印區,用鉛筆來此拓印鳥的圖案,採集美麗的記憶。步道旁有漂流木做成的洗手台自然風味。掬一把山泉水,那份清清涼涼的感覺,挺不錯的!

拓印區。
拓印區。(攝影/潘憲榮)
漂流木洗手台。
漂流木洗手台。(攝影/潘憲榮)

內洞森林遊樂區是一處四季皆美的地方,敞開胸懷,擁抱大自然的盎然綠意,陶醉於清新空氣和宜人的天籟之音,多麼美好的享受!◇ 

*旅遊資訊

自行開車:

台北市羅斯福路往北新路行駛至碧潭,轉台9甲線往烏來方向行駛即可抵達。
 

大眾運輸:

客運:台大醫院前搭乘開往烏來的新店客運,至烏來站下車,由烏來檢查哨步行至信賢區即可。

溪中岩石。
溪中岩石。(攝影/潘憲榮)
澄碧潭水。
澄碧潭水。(攝影/潘憲榮)
樂水橋。
樂水橋。(攝影/潘憲榮)
巨石。
巨石。(攝影/潘憲榮)
青蛙木雕。
青蛙木雕。(攝影/潘憲榮)
涼亭。
涼亭。(攝影/潘憲榮)

 

延伸閱讀
世交好友 阿里山神木
2013年06月26日 | 11年前
大台北的後花園
2013年03月12日 | 11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