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漢服 服德再現
中國自古即有華夏、中華之稱。在中國各大族群中,漢族是最大的民族,又稱為「華夏民族」或「中華民族」。所以漢服又稱為華服。漢服不是指「漢朝服飾」,而是指中國漢族的傳統民族服飾,也是世界上最悠久的民族服飾之一。
漢服起源
上至上古時期的三皇五帝至明末(公元17世紀中葉1368~1644)以前,在這數千年中,漢族人民所穿的漢族傳統服飾,都稱為漢服。也就是不包括金人的元朝還有滿人的大清帝國。
道家始祖老子提出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告訴我們天、地、人,萬事萬物之間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也就是說,人和自然環境是一個整體。當自然環境發生變化時,人體也會發生與之相應的變化。
天是人道德規範的本源,天和人自然的合而為一。古人的思想意識、行為方式也無不反映著「天人合一」。這一理念,體現在各種中國傳統文化之中,而中國傳統服飾就是其中之一。
中國古人講 「天圓地方」學說並不是地理上的概念,他講的是一種道,一種規律,一種文化。天圓,代表的是天道圓容,講究的是和諧、迴圈的規律;地方,即如人道,講究的是方正、中和,行為有規範,這才是「天圓地方」所表現的真正價值 「天人合一」。
5千年的中華傳統文化源遠流長、相容並蓄、博大精深,追本求源,方知「天人合一」乃其精髓所在。
漢服特點
漢服具備獨特的形式,其基本特徵為︰交領右衽;無扣結纓。
交領右衽,領口左右相交,象徵地道方正。這樣左衣領的邊緣看起來就向右下傾斜,衣襟看起來很像一個小寫的y字。
中國人把身體的左側視為陽;右側視為陰。陽面在上,陰面在下,陰陽是絕對不能搞顛倒的。穿漢服交領衣,一定要右衽。如果左衽就會被看作異族,或者是陰間的鬼魂。交領右衽是漢服的主要形式,貫穿始終。
結纓即繫帶。漢服幾乎不用扣子,更不用拉鏈、按扣等等。幾根細細的帶子,一左一右在腋下繫紮,一內一外就牢牢地固定衣襟,同時還有利於腹部的保暖。
褒衣大袖,又以盤領、直領等等的延伸,成各朝各代多種不同款式美麗的漢服衣冠制。漢服寬大,不緊身,舉手投足伸展的空間大,也就是機能強,除了給人以平和、心胸寬廣的感覺,這種設計考慮到了貼心、實用性,也是最符合人體工學的服飾。
漢服由上衣下裳組成,上表示天,下表示地,深衣(內衣)起上下連接的作用,深衣的設計是前面比較短、後面比較長來看,表示走路時要微微往前傾,展現出一種謙卑的心。穿著深衣時,會在中間束一條帶子,即是展現一種中庸之道的美感。
漢服色彩
五行正色對應著物質空間及四季時間,品色制度則代表每個人的位置。使用這些色彩就是期許人和天地、君王和臣民達到和諧的狀態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天」代表著神,皇帝之所以能夠得天下、治天下是「天」授予其的權力。皇帝即為「天子」,雖貴為一國之君,但天賜予他的權位,就得有「天」來約束他,也就是說皇帝是有道德約束的,這種天道的約束,就是神權高於王權。然而,黃色自古被認為是天上的顏色,所以被歷代帝王所用,謂之吉色,也代表了君權神授,無比神聖與尊貴。
顏色是宇宙的共同語言,觀天色就可知道天氣的變化,古人以最科學的方式,從大自然花草樹木不同的顏色,就可以運用她來治療不同的疾病。在精神層面,用不同的色彩對應身體不同的器官,調理身、心、靈,因為身體不同的器官,就可用不同顏色去平衡,古人早已知道用色彩治病的自然科學法則。
色彩也是有成、住、壞、滅。一個生命最美好的色彩,通常在剛出生和盛年時期前,這時的色彩表現就是明亮、柔和、鮮明、豔麗。到了生命開始生病或是死亡時,色彩就會變暗、變深,到最後接近黑色、灰色。
一個健康積極向上的人,大都喜好明亮色彩,反觀一個頹廢的人或一個病人,他的心靈所想的色彩大都是灰暗或是變異的,所以服色的明暗,可以體現社會心靈和道德的展現。
服色運用在中國古代社會政治與宗教信仰、文化習俗、審美觀點上,占了重要的一環,體現出古人的宇宙觀和思維狀態。服色的多樣變化,也給漢服增添了絢麗華美、豐富多彩。同時也構築成了漢服文化的豐富內涵。
服飾材質
在衣服質料上,中國服飾材質是以皮、革、絲、棉、麻為主,這些天然材質和人體是完全吻合的。
皮、革是由天然蛋白質纖維在三維空間緊密編織構成的,其表面有一種特殊的粒面層,具有自然的粒紋和光澤,手感舒適、耐寒。
麻料質感厚重--象徵穩重。它的屬性透氣,有獨特涼爽感,出汗不黏身,它的振動頻率非常高,有辟邪的作用,所以中國有披麻帶孝的形式出現。
絲質光滑--代表圓融。它富有光澤,有獨特「絲鳴感」,手感滑爽,穿著舒適,高雅華貴是冬暖夏涼,可以調節體溫,其中所含的蛋白質,可以防止細菌的滋生。
棉料吸溼性強--呈現出有容乃大的包容特性。它吸溼力大、透氣性好,手感柔軟,穿著舒適;外觀樸實富有自然的美感,光澤柔和,染色性高、保暖性特別好。
古人除了服制用的材料外,還喜用玉飾當作服飾的配件,玉器不僅僅作為美麗的裝飾品外還可以趨凶避邪,但古人不是拿來炫耀財富的,而在道德行為上自我要求的表徵。
《禮記.玉藻》曰:「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無故,玉不離身。」認為玉具有仁、智、義、樂、忠、信等美德,以象徵君子之德。
先民製作服飾取決於大自然所運生的材料,配合一年四季選用不同的質料,除達到蔽體、保暖、舒適、美觀外,在精神層面都有它深厚的內涵。
這些都是我們祖先的智慧,表現上天賦予人類的關愛與體貼「取之於大自然回歸於大自然」,古時人類就是與大自然和諧相處,表現天人合一的文化內涵。這也就說明古人是順應天意而著衣的。
一位聖者曾說過:「一朝天子一朝臣,一朝天人一朝民,一朝文化,一朝服飾。」因此,服飾不僅會隨著改朝換代而改變,也各自反映不同朝代的文化,從中更體現出上天賦予人類的智慧。
漢服無論在文化藝術、詩詞歌賦、琴棋書畫、武術劍道、音樂舞蹈、品茗茶道等方面,都是最能與中華傳統文化相結合的服飾。在歷史的承傳與發展過程中,漢服充分展現了古人「仁、義、禮、智、信」的道德內涵,更是純善、純美的中國傳統服飾藝術的重要象徵。
反觀現代
反觀現在服裝千變萬化,設計師們真是要費勁腦汁搞創意,往往創意和變異就在一線之間。當今流行的服飾,也許一個星期後就被淘汰掉了,服裝設計師們在不斷挖空心思中,追逐創新而迷失了方向。流行時間之短,也就是缺少了文化精神層面的東西(道德的約束力)。
我們明白民族服裝即代表民族的自尊,不論是日本或韓國都承襲中華傳統服飾,他們自中國回國後,就將漢服發揚光大,所以在他們國家,無論是結婚喜慶或國家重要慶典時,都以穿著國服為榮。
「世間榮華皆短暫,唯有文化傳千秋」,漢服能流傳5千年的歷史,就是人類把持住富含道德內涵的漢服文化。要想再創服飾的輝煌,唯有尋回失落的漢服文化,加以發揚光大,也就是找回民族的自尊,讓「悠悠漢服,服德再現」。我想是每一個人的責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