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脈中國經濟】 推動「新城鎮化」巨額資金從何來?(下)

⊙何清漣

2012年,英國豪宅物業顧問萊坊(Knight Frank)公布各國近5年房價平均漲幅,其中,中國以超過110%的漲幅居首,香港、以色列各居第二和第三,台灣過去5年房價平均上漲30.1%,排名第六。

該項統計從2006年第四季到2011年第四季各國的平均漲幅,結果顯示,中國過去5年來房價翻漲一倍多。

以北京、上海為例,2011年北京市房屋成交均價為每平方米13,173元(人民幣,下同),人均收入32,903元,個人全年所得可購2.5平方米住房;上海市商品房均價為每平方米13,448元;人均收入為 36,230元,個人全年所得可購2.69平方米。

從房產價格快速上漲這一事實表明,中國依靠大量超發貨幣維持的「經濟繁榮」,其實是以貨幣迅速貶值、老百姓財富嚴重縮水為條件的。一個超出全社會大多數成員購買力、主要依靠炒房客支撐的房地產市場,只是一個被高度吹脹的經濟泡沫。

在泡沫未曾消退之時,由政府繼續投資拉動「新城鎮化」,後果將非常嚴重。前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李稻葵認為,中國擁有如此大的貨幣存量,就如同頭上頂著一個堰塞湖。

「規模過大的貨幣存量會帶來相應的風險,比如高通脹、資產價格泡沫或資金外流。」

這些就是中國此刻正在經歷的現實,資本外流數量我在〈習總的哈姆雷特之困:反腐敗,還是不反?〉 一文中引述中紀委一報告,並計算出其占同年GDP比例:

2012年資本外逃估計突破10,000億美元,占同年GDP8.23億美元的12%;2013年的非法資金外流規模將達到1.5億美元,按GDP年增長7%計算,約相當於當年GDP的17%。

第二「新城鎮化」住房由誰購買?

新城鎮化中有個「鎮」字,說明未來的城市化將不再以北京、上海、廣州等大城市為主角,而是以三、四線城市為主角。但不管以哪類城市為主角,房子造出來後總得有人購買,否則就無法形成「可持續發展」。現在且來分析中國還有哪類人可做潛在的購房者。

中國的房價,使得80%以上的中國人無力成為購買者。中國的房產的購買者在2009年以前是由國際、國內大小炒家構成,2009年以後,則是由中國國內炒家構成。

這些人買房不租不住,囤房的目的就是為了資產保值並伺機賺錢。從2012年11月之後「不幸」被曝光的「房氏家族」(房叔、房妹等構成),只是其中少數人而已。

「房氏家族」購置房產,多半以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為目標,因為升值潛力大,市場相對穩定,變現容易。三、四線城市基本不在考慮之中。因此,三、四線城市的房產雖經一番炒作後,其需求仍然非常冷淡。最近,大房企相繼從三、四線城市撤回一線城市,中國「鬼城」正在蔓延。

更需要考慮的是,習近平自2011年11月以來不斷宣示的「反腐」,以及全國40座城市房產信息即將聯網的消息,使得「房氏家族」當中的重要成員(官員及國企經理)紛紛加入了拋房潮。

這些人正在套現及轉移資產,短期內不會重新再進入房市。未來的「新城鎮化」缺少這支購房生力軍,造出的房子將由誰購買?

儘管我知道「新城鎮化」是未來總理心中發展大計的重中之重,但我無論如何也無法設想:「新城鎮化」將要建造的住房,與現在全國660個城市那 6,540萬套空置房有什麼差別?這差別之大竟然能夠為「新城鎮化」營造出足夠多的房屋購買者?

據中國媒體報導,中國現在每天平均有450畝耕地被「徵用」,「城鎮化建設」有如弓在弦上,蓄勢待發。但面對中國無數座「鬼城」——政府權力製造出來的泡沫經濟樣本,決策者至少應該先想好兩個問題:

第一中國頭頂上方這座「貨幣嚴重超發」的「堰塞湖」會不會決堤?第二有了幾百座「鬼城」之後,中國還需要再建造新的「鬼城」嗎?(待續)──轉自作者部落格◇

延伸閱讀
陸經濟風暴衝擊 澳降息至歷史低點
2015年05月05日 | 10年前
勞動力老齡化 陸經濟喪失活力
2015年05月04日 | 10年前
羅傑斯:陸股市泡沫或波及台灣
2015年04月16日 | 10年前
李克強公開承認陸經濟陷困境
2015年04月15日 | 10年前
美專家:中國國企改革前景黯淡
2015年04月16日 | 10年前
陸當局治汙不力 維穩難度增
2015年04月13日 | 10年前
IMF開會 或聚焦美中經濟隱憂
2015年04月13日 | 10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