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脈中國經濟】 推動「新城鎮化」巨額資金從何來?
隨著墨西哥蒂華納新工業區的出現,北京終於明白「世界工廠」將花開別處,只好重覓「經濟發展支撐點」。從備位總理李克強近半年有關經濟發展的講話來看,「新城鎮化」將是今後中國經濟發展的核心。
其實,所謂「新城市化」(「城鎮化」)從本質上來看,仍然延襲「以房地產為龍頭帶動經濟增長」的思路,只是增加了一些內容,比如農村人口的戶口或可變為城鎮戶口等社會政策。
但我認為,戶口問題只可以解決對農業人口的身分歧視,但對於中國城鎮化的成功及經濟上的可持續性意義不大。
新城鎮化的難題依次如下:推動新城鎮化的巨額資金從何處來?誰會成為房地產的真正購買者?政策拉動的城市化,新增城市人口的就業機會從何處來?農村人口的土地徵用產生的矛盾如何解決?
第一、「新城鎮化」資金由誰投入?
後發展國家的城市化,一般是產業興起或轉移過程加上政策引導共同形成的結果,其資金來源多元化。當年的珠三角與長三角就是這種情況,無論是工業區的建設、生活設施配套、物流等基礎設施,都是以企業為主的各種社會資金共同參與建成。
但行將開始的「新城鎮化」,正逢世界工廠由中國向東南亞、拉美等地轉移,因此只能依靠政策拉動。所以「新城鎮化」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巨額資金從何籌措?
從目前來看,新城鎮化完全是政策拉動,因而只可能有一個主要的投資來源,即政府資金。
過去五年,中國政府為了避免經濟蕭條,在全球經濟不景氣時保持一枝獨秀,其方法是大量發行貨幣,所謂中央政府4兆與地方政府投資十幾兆只是個概數,中國央行增發的貨幣遠遠超過此數,這有數據為證:
截止2012年年末,全球M2餘額高達366兆元,中國的新增貨幣數量包攬了全球增發貨幣數量的一半。以2011年為例,中國在全球新增貨幣量方面的貢獻率高達52%,2012年年末,中國M2餘額接近百億。
有趣的是,儘管中國成了全世界最大的「印鈔機」,卻一直堂而皇之地譴責日本的不限量寬鬆貨幣政策。
這種全世界歷史上少見的貨幣增發,加之人民幣不是國際貨幣,因此超發所產生的影響基本上只能在國內消化,其結果是帶來了嚴重的通貨膨脹。中國國家統計局的所謂通脹指標遠遠低於中國公眾所感受到的物價上漲。但房價上漲這一事實卻無法掩蓋。(待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