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百年市場到濕地埤塘 小學生走訪鄉里記錄在地故事

新興國小走訪德林寺記錄在地信仰與公共空間。(桃園市府文化局提供)
新興國小走訪德林寺記錄在地信仰與公共空間。(桃園市府文化局提供)

【記者徐乃義/桃園報導】

當孩子走出教室,整個桃園都是孩子的學校!走訪廟宇、市場、溼地、老街,透過觀察、訪談記錄與行動理解生活文化,學習不再侷限於課本與教室。桃市府文化局攜手多所國民小學推動「社區就是我們的學校」延伸教學場域至地方社區,打造沉浸式體驗的多元學習,培養具備社區認同、全球視野與永續行動力的未來公民。

孩子們用雙腳丈量社區,也用行動紀錄在地故事,從中壢新街溪的廟埕,到龍潭市場的熱鬧;自許厝港的溼地,遊覽富岡的老街與新坡的埤塘,學習場域橫跨桃園中壢、楊梅、龍潭、蘆竹、觀音、大園,師資結合社區組織、文化團體與地方耆老、里長,與學校教師共同設計課程,帶領學生在真實情境中學習。

「這座廟祭拜哪些神明?」、「請問理髮廳經營幾年了?」林森國小五、六年級同學化身小小記者,課程以新街溪周邊廟宇為起點,訪問廟宇及街邊長輩,一次次採訪,不僅蒐集到98歲的理髮店客人,也認識傳統雜貨店跟便利商店的差異,在關懷中拼湊校園周邊地方生活史。

龍星國小學生走入龍潭百年市場,將市場成為遊戲學習場域,師生在蔬菜攤學習實作換算,再結合客語教學與客家傳統文化。龍星國小主任何淑芬指出:「真正的學習不只在教室裡,走進市場才能更貼近孩子的生活經驗,當體驗與生活有關,孩子的經驗值就會提高,透過學校、社區組織合作課程,落實社區就是我們的學校。」

大園國小學童實地踏查許厝港溼地,觀察紅樹林、水鳥與招潮蟹,並體驗捕鰻苗職人林清安近60年捕魚技術,理解產業生態與地方文化傳統。大園學生姚雨蝶分享:「印象最深的是廟的故事,原來神明的傳說跟地方生活有關。」同學游槐祐也分享,拿到林爺爺捕鰻魚工具,加上爺爺的捕鰻魚示範,能夠感受到捕魚的辛苦。

新興國小師生走訪中福社區活動中心、德林寺與宗祠廟宇,記錄在地信仰與公共空間如何連結社區居民,也走進尹水植園,體驗地方香草產業與植物防蚊品的手作過程。中福里里長詹益青指出,許多孩子平時住在社區大樓,較少接觸傳統社區生活,而中福里仍保有鄉里互助的特色,這次合作希望讓新興國小學童看見多元型態的社區關係,學習到里長的職責、社區活動及社區組織的運作方式。

富岡國小從富岡老街出發,走進洋樓與百年紅磚十連棟,並認識富岡國寶竹藝的故事。新坡國小則從新坡校埤的陂塘文化切入,帶領孩子理解埤塘自然生態、認識社區行動,讓孩子化身導覽員帶領人們深入親近埤塘,養成孩子保護環境、維護校埤的責任感。

桃市府文化局表示,透過「社區就是我們的學校」,孩子能將學習與生活緊密結合,不僅深入認識社區文化與自然環境,也能培養批判思考、創造力與社會關懷的行動力,更將社區課程整合出「教案」,將促進桃園各校之間的互相學習與經驗交流,讓地方文化融合教育,實現多元跨域學習無所不在。

向桃園市蘇副市長俊賓介紹12校行動方向。向桃園市蘇副市長俊賓介紹12校行動方向。(桃園市府文化局提供)
延伸閱讀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