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發表評估新法 助解地熱開發瓶頸
中央大學近日提出一套可用於板岩滲透率與深度評估的新方法,成功釐清地熱開發前期最關鍵、最難取得的地下流體傳導參數,為台灣地熱資源評估與電廠可行性分析開創新方向。
中央大學應用地質研究所教授董家鈞表示,當前岩石力學和岩石工程逐漸受重視,主要因國家重大建設,如高鐵、水壩和隧道,以及綠色能源開發等需求增加,在教育部高教深耕計畫和國科會計畫支持下,研究團隊未來將持續與產官學界合作,推動地球系統與能源工程的跨域整合研究。
董家鈞說明,台灣地處歐亞與菲律賓板塊交界,快速的造山運動,使深層高熱的板岩被迅速抬升至較淺層,因此具有地熱開發潛能,但板岩為溫度和壓力作用形成的變質岩,因孔隙度低,流體流動受裂隙控制,其滲透性難以直接量測,長久以來成為地熱開發潛能評估的瓶頸。
研究團隊以台東紅葉層板岩樣本為研究對象,運用日本京都大學教授嶋本在車籠埔斷層計畫期間捐贈、設置於中央大學的高壓滲透率量測儀,成功測量到板岩的傳導參數,並建立「岩體與裂隙雙重貢獻下的滲透率—深度模型」。
董家鈞表示,此研究提供一套可在地熱前期調查階段應用的簡化評估流程,可在尚未進行鑽井或原位監測前,快速推估目標地層的流體傳導能力,協助政府與產業進行地熱潛勢區域的優先排序與經濟可行性評估。
另外,該研究成果也為台灣自主開發地熱潛能評估技術提供關鍵科學依據,可作為具備類似地質條件國家及地區,例如德國中部Harz Mountains地區以及Göttingen地區地熱開發潛能評估之參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