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合一 更高境界|日本庭園之借景生情

日本島根縣安來市足立美術館庭園以「借景」之美聞名。(Shutterstock)
日本島根縣安來市足立美術館庭園以「借景」之美聞名。(Shutterstock)

文/任在東

「看,那是鄙宅的借景⋯⋯」20年前的一個初春,筆者造訪日本友人大宮先生位於鄉間的宅邸,品茶暢敘之際,他手指窗外,示意我看。順他手勢向窗外望去,牆外,櫻花數枝,灼灼其華;遠處,一條山嶺延伸開去,夕陽剛好卡在山梁,生成一片淡淡卻又頗具神祕色彩的霞輝⋯⋯

若不是友人提醒,臨窗而坐在榻榻米上的我,根本沒有注意到這一景致。友人半瞇著眼,眺望遠方,說:「或許,我會望著這一景色,走完人生的最後一步。」

這位友人是一位大學教授,專攻日本文學,著述甚豐,在日本學界大名鼎鼎。2008年,日本政府授予他瑞寶勳章,表彰他在教育、學術及國際文化交流方面所作出的貢獻。據他講,每當

鬱悶之時,或閒暇之餘,他都會坐在這裡「借景」遐思。這是我第一次在日本人家中感受「借景」,也是首次感悟到日本人是在「借景」生情 。

借景之手法及源由

「借景」是建造庭園的一種常用手法,即將景致作為庭園、建築的一部分,延伸空間跨度,使建築與自然、人與自然融為一體,藉此獲取審美愉悅與境界昇華。

老子《道德經》第二十五章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借景」中隱現著老子的這一哲理。

日本庭園建造,非常講究「借景」,常借用山川等自然景觀延伸空間,構成美景。從窗內或庭園望去,遠處的「借景」與建築渾然一體,其景觀或美麗,或別致,或壯觀,或神祕,其審美效果又因時因地因人而異、而變,可謂風光意境無限。

日本有很多著名的「借景」庭園,如:京都圓通寺,將比叡山作為庭園的一部分;京都天龍寺的曹源池庭園,借景遠方群山;京都修學院離宮,借景於茂密山林;而香山縣栗林公園,則借景於海⋯⋯凡此種種。

京都天龍寺的曹源池庭園是日本知名的「借景」庭園之一。京都天龍寺的曹源池庭園是日本知名的「借景」庭園之一。(攝影/容乃加)
日本有很多知名的「借景」庭園,如本圖的京都天龍寺曹源池庭園。日本有很多知名的「借景」庭園,如本圖的京都天龍寺曹源池庭園。(攝影/容乃加)

◎ 明朝計成《園冶》

「借景」一詞源於中國,最早見於明朝計成的造園著作《園冶》(1635年前後)中。據日本學者考證,日語中的造園、風景、建築等詞,均出自此書。依照《園冶》分類,「借景」大抵有四種:遠借(山川江湖)、臨借(臨近建築等)、仰借(天空星雲)、俯借(岩石、池塘等)。

《園冶》〈六、借景〉曰:「夫借景,林園之最要者也。如遠借、臨借、仰借、俯借,應時而借。然物情所逗,目寄心期,似意在筆先,庶幾描寫之盡哉。」

《園冶》還指出,「構園無格,借景有因」,用借景達到「頓開塵外想,擬人畫中行」之意境,及「因借無由,觸情俱是」之效果;憑借景而「嫣紅豔紫,欣逢花裡神仙;樂聖稱賢,足並山中宰相」。在中國園林中,自然有很多「借景」傑作,如蘇州的拙政園、網師園,北京的頤和園等。

◎ 平安時代 《作庭記》

雖然「借景」一詞出自《園冶》,日本其後的庭園「借景」理念及手法也多借鑑此書,但日本卻存在著更早的一本庭園著作《作庭記》。今傳《作庭記》,其編纂者及編纂年代,有不同說法,一般認為是平安時代(794~1185年)貴族、歌人橘俊綱(1028~1094年)所編,平安時代後期問世,被日本學界視為世界最早的造園設計與建造方法的著作。該書記述了庭園設計及施工方法等,日本造園文化中常見的「枯山水」,最早也出自此書。

值得注意的是,該書不只簡單停留在手法與意境等物之層面,還包含基於中國的陰陽五行理論與四神思想等相關禁忌,風水利用方法,以及要依照植物性質進行栽培等。這應該是另一境界的「借景」了。

枯山水是日本式寫意園林的一種型態,由細沙碎石鋪地,再加上一些疊放有致的石組所構成的縮微式園林景觀。枯山水並沒有水景,其中的「水」通常由砂石表現,而「山」通常用石塊表現。枯山水是日本式寫意園林的一種型態,由細沙碎石鋪地,再加上一些疊放有致的石組所構成的縮微式園林景觀。枯山水並沒有水景,其中的「水」通常由砂石表現,而「山」通常用石塊表現。(123RF)

◎ 園林文化發展

中國古典園林,最早可追溯至西元前21世紀供帝王狩獵的「囿」,及商代君主在囿內所築用以觀天敬神的「靈臺」。繼囿、臺之後,出現園圃;再後,園林文化漸次發展、成熟,並派生出皇家園林、私家園林、寺廟園林等。

日本最早的史書之一《日本書紀》(720年)中有關於庭園的相關記載,並引用中國典籍。其中有景行天王4年(74年)春造園的相關記載;其後的大和時代(3世紀中葉~7世紀),庭園文化中融入了佛教中的須彌山思想;再後,庭園中建造象徵須彌山的假山盛行開來。

自平安時代中期起,反映西方淨土的淨土庭園開始流行。據《日本書紀》記載,推古天王(554~628年)的南庭中,建有須彌山形與中式橋(吳橋),其後的齊明天王(594~661年)也作須彌山像於飛鳥寺西。

日本特別名勝古蹟小石川後樂園,園中充滿中國文化元素,是日本江戶時代迴遊式庭園的代表名園。日本特別名勝古蹟小石川後樂園,園中充滿中國文化元素,是日本江戶時代迴遊式庭園的代表名園。(攝影/容乃加)

庭院文化 融入神仙信仰

中國自古就追求長生不老、永生不死,又傳成仙得道者居住在東海蓬萊仙島上。日本造園界認為,中國自古便打造庭園,也是基於這一信仰。

早在飛鳥時代(592~710年),日本就引入這一基於神仙信仰的造園文化,並將其運用在飛鳥時代的飛鳥京跡苑池中,即在造園中融入神仙信仰。這對其後的日本庭園文化產生了極大影響。

其後,誕生的主要庭園有:奈良的平城京左京三條二坊宮跡庭園、東院庭園等。隨之平安遷都(794年),日本建築史上開始了真正造園。尤其是京都,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景觀,如優美的山嶺、起伏的地形、清澈的大河小溪等。此外,還有豐富的植物和園石材料等,乃造園的最佳場所。加之,京都的寺院、神社不斷增多,更是將京城的造園文化推向一個新境界。

◎ 寢殿式庭園

平安時代中期,日本的寢殿式庭園發展開來。寢殿式庭園,是平安時代貴族的住宅樣式,將住宅與庭園合二為一,獨具日本風格。貴族們建築的寢殿,占地數公畝,中心建築為主殿,東西各有廂房與之相配,南面有池塘,並設可供垂釣的釣殿,在此即可釣魚,又可納涼、賞月、觀雪、設宴。主建築坐北朝南,南面還建有一個鋪滿白沙的前庭,名為南庭,貴族們在此舉行各種活動。此外,池塘中還建有島嶼,島嶼之間,有朱漆橋梁相連。

由於寢殿庭園沒能被保存下來,除《作庭記》相關記述外,如今人們只能依據昔日的貴族日記、畫卷等資料進行研究。值得一提的是,在那裡,中國的四神獸是不可或缺的。自漢代開始,傳說中的四種神獸就被視為四方的守護神。青龍司東,赤雀掌南,白虎守西,玄武鎮北。例如,《作庭記》中說,青龍之水應從東流向西。因為,青龍水能洗去白虎方位的邪氣;並且,住宅四周應種植相應的樹木,使其成為四神眷顧之地。

住宅與庭園合二為一,前庭鋪滿白沙,表現獨特的日本建築風格與美學。住宅與庭園合二為一,前庭鋪滿白沙,表現獨特的日本建築風格與美學。(攝影/容乃加)

◎ 淨土式庭園

平安時代還盛行淨土式庭園,旨在展現淨土極樂世界,一般將佛殿與庭園池塘建為一體,具佛教寺院庭園風格。平安時代的貴族社會,淨土信仰興盛,因此創造了諸多淨土式庭園。其中,京都的平等院庭園最為典型,對其後的淨土風格庭園影響巨大。

時至鎌倉時代(1185~1333年)及南北朝時代(1336~1392年),雖然武士掌權,禪宗寺院開始興盛,但庭園文化的根基依然在京都,淨土式庭園依然是時代的主角。京都廣為人知的金閣寺(鹿苑寺)、銀閣寺(慈照寺),是室町時代(1336~1573年)庭園的代表作,兩個庭園繼承了平安時代豪華、纖細,及鎌倉時代剛健等美學思想,並融入禪宗理念,新造園手法「枯山水」,就是這一時代出現的。

最典型的為京都的隆安寺和大德寺大仙院。這些寺院的景觀,不用池水,而是用石沙表現山水。隨著禪宗興起,以石沙在有限空間中表現禪宗之自然觀便流行開來。安土桃山時代(1573~1603年),出現了許多書院風格的庭園,其特點是用石頭組成代表長生不老的鶴、龜、蓬萊島等。

江戶時代(1603~1868年),諸國大名競相打造庭園,並在此過程中將其普及到庶民社會。明治維新(1868年)後,日本開始所謂「脫亞入歐」,但其造園、借景志趣始終未改,一眾豪門富商、達官貴族建了很多庭園。其中,有名的平安神宮神苑、碧雲莊庭園等,都是「借景」造園的傑作。

京都廣為人知的金閣寺(鹿苑寺)是室町時代庭園的代表作之一。京都廣為人知的金閣寺(鹿苑寺)是室町時代庭園的代表作之一。(攝影/容乃加)

松下幸之助 另類借景

松下幸之助(1894~1989年)是日本現代產業界的一位奇才,他因創辦松下等企業,並成功經營而蜚聲天下。他不僅是一位企業家,也是一位思想家。他希望通過親自打造的「真真庵」來洞察天地,探求人之為人的使命。對於物與心、人與自然之關係,松下幸之助有他自己的理解。譬如,某人無法摘取星星,但他卻在心中想:那顆星星真漂亮,那就邊飲酒邊觀賞吧!於是,此人就等於支配了星星,將星星活用於己。他認為,所謂支配萬物,就是知曉萬物。

現任日本財團法人東亞情勢研究會理事長、臺北駐日經濟文化代表處顧問江口克彥,曾任松下創辦的PHP綜合研究所社長。他被稱為松下幸之助的弟子、親信。23年間,他幾乎每日與松下交談,記錄了大量關於松下幸之助的言論。

某年冬日,江口克彥和往日一樣,在「真真庵」的茶室飲茶。室外,一陣寒風吹過,杉林發出聲音。松下說:「有人可聞風而悟?」當時,江口克彥並不理解此話的真意,但後來領悟到:人只要有意識,即便聽到風聲,也可獲得領悟。這就好似牛頓從蘋果落地發現萬有引力一樣。

松下幸之助還曾對前來討教的稻盛和夫(後成為著名企業家,創辦京瓷等公司)說,人要具有聞風而悟意識。江口克彥對此詮釋道:人心一變,行為即變,結果即變。誠然,松下幸之助所言的悟,是否就是江口克彥所理解的悟,不得而知。松下幸之助認為,人是偉大的,不同與其他生物,天生具備支配、活用萬物之王者素質。

不可思議的是,松下幸之助雖然曾涉足各種宗教派別,但他一生並未皈依任何宗教,而是尋覓到了自己的信仰:「宇宙根源之力。」

松下幸之助認為,宇宙有一種造就萬事萬物的力量,他將其稱之為「宇宙根源之力」。

這種力量,可通過作用於物及人心的「法則」而察覺到。因此,他建造神社「根源社」,並祭拜。

松下幸之助在京都打造的「真真庵」庭園,占地約1‚512.5坪,泉池流轉,可「借景」京都東山。1961年,松下幸之助買下此地,作為他卸任松下總裁後PHP的活動基地。他1946年創辦的PHP,為「Peace and Happiness through Prosperity」的縮寫,旨在通過物質與精神的豐盈,實現和平與幸福。

松下根據自己的感性與哲學,將庭園命名「真真庵」。他認為,此地環境幽雅寧靜,乃尋覓真理之道場。松下認為,人是萬物之王,可自覺天命,順應宇宙與自然法則,並可利用萬物。他還說,「創造物心合一的真正繁榮,乃為人之使命」。

京都東山區的優雅景致。京都東山區的優雅景致。(Shutterstock)

足立美術館庭園的魅力

10年前的一天,大宮先生突然打來電話,說他將與妻子及朋友要搞個小型旅遊,觀光地之一是足立美術館;並說,想要順道見我一面。當時,我在日本一所國立大學任教。

足立美術館位於日本島根縣安來市,除常年舉辦日本著名畫家橫山大觀(1868~1958年)等畫家的畫作外,更有一個被美國專業日本庭園雜誌譽為世界第一的日本庭園。故此,每年至少吸引六十多萬國內外遊客來訪。足立美術館藏有很多橫山大觀的畫作,建館的初衷就是要將「名園」與「橫山大觀作品」合二為一,展現日本庭園與日本畫的和諧之美。

有朋自遠方來,自然十分欣喜;我也與他一樣,期待兩人能促膝敘舊。大宮先生夫婦參觀完足立美術館後,我將他們接到我家,共進晚餐。筆者與大宮先生是忘年之交,我們一道創辦過研究中心、學術刊物,舉辦過國際研討會等。

足立美術館庭園展現日本庭園的和諧之美。足立美術館庭園展現日本庭園的和諧之美。(Shutterstock)

夫人告訴我,大宮先生退休後,十分懷舊,我是他最想見的友人之一,經常被念叨。聞此,我有些意外,也頗為感慨:這該是出自某種因緣。時隔數年,再次相逢,自然相談甚歡。席間,大宮先生又提及他家的「借景」。據他講,他從事日本兒童文學的夫人,為了振興當地文化,要在他家西側空地建一間小型兒童圖書館,供當地兒童及家長學習、閱覽、借閱之用。問題是:如果建了圖書館,將遮擋宅邸的「借景」。大宮先生自然竭力反對。

對於夫人「煞風景」的想法,大宮先生說:也難怪,她不是在這間房子裡長大,審美志趣又不甚相同,自然不會看重那個景觀了。幾年後,大宮先生將報紙報導他家兒童圖書館落成的報導剪下來,郵寄給我。信中,他沒有言及其宅邸的「借景」是否因此消失了。又過數年,大宮先生離世而去。我不知道他臨終前是否是望著那個「借景」西去的。

生前,他曾對我說,他作古後,希望我能參加他的葬禮,並會提前囑咐家人。但我當時並沒有收到他家人的任何聯繫。大宮先生出身殷實之家,自幼健康欠佳,但十分聰穎,博覽群書,中國文史哲方面的學識頗深;日中比較文學是他研究的重要領域之一。

日本有各種各樣的「道」,如書道、茶道、劍道、柔道、空手道等等,都是通過某種事物去體悟、追求「道」,即宇宙之法。一些日本學者,通過「文藝」觀察時勢,思考人生,體悟道法。大宮先生也是其中一人。多年浩瀚的閱歷,自然形成了他的宇宙觀,並以這等「借景」思考人生,實現精神追求。

大宮先生在大學教授文學課時,從他住的宅邸講起,向外擴展至村、市、日本、中國、世界;時間軸上,則從他記事的孩童時代講起,直至日本及中國的文化源頭。對於他這種授課方式,當時一些人頗有微詞。但經歷人生風雨洗禮,一些人也有所感悟:他不僅只是在教授一種治學方法,更是在詮釋他的天人合一維度。

足立美術館。足立美術館。(Shutterstock)

大宮先生說,他多次去過足立美術館,每每都能獲得精神療癒,不同的精神收穫。筆者頗有同感。我至少也去過五次。首次,走馬觀花,最大的感受是驚歎。爾後,每次造訪,都有對自然與人生的不同感悟。這,或許也是一種「借景」吧!

遺憾的是,筆者愚鈍,加之忙碌,沒有與大宮先生就足立美術館庭園,以及他家的「借景」深談。因此,他究竟在其中領悟到了何種妙意,不得而知。但從他的行為、價值觀及隻言片語中,可窺視到:他借中日傳統文化之景,追求天人合一之境界,並希冀獲得人生的真正昇華。

——轉自《新世紀》期刊◇

延伸閱讀
高市早苗:日美5500億美元投資不變
2025年11月02日 | 10天前
林家正赴日秋訓1週 未來動向未定
2025年10月31日 | 12天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