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夏季菱角鳥調查 因颱風減少161隻

水雉特化的腳趾,使牠們能夠在浮葉性植物上活動、築巢和繁殖。(水雉生態教育園區提供)
水雉特化的腳趾,使牠們能夠在浮葉性植物上活動、築巢和繁殖。(水雉生態教育園區提供)

【記者賴友容/台南報導】
(大紀元記者賴友容臺灣臺南報導)根據2025年台南地區菱角鳥夏季調查,發現水雉族群數量1,503隻,相較去年減少了161隻。官田區仍為水雉主要分布的區域,占65%,其次為下營區和麻豆區,分別占成鳥總數的16%和10%,繁殖區域仍多集中於菱角田中。

水雉生態教育園區表示,今年7月6日的丹娜絲颱風,造成台南官田水雉生態教育園區嚴重毀損,園區也正在努力修復中。該颱風來襲適逢每年7月底的園區統計大台南地區參與水雉繁殖成鳥的族群數量,從颱風過後即連連下雨,也讓調查員傷透腦筋,從7月20日延長到7月31日才調查結束。

而今年調查員也發現不同於往的景觀出現。調查員普遍看到很多原本種菱角的區域變成了荒地或種稻,有種菱角的區域有些也因為颱風關係,被吹離到邊邊而中間形成空水域,但仍看到了雛鳥們在僅存的菱角葉上努力的覓食。

同時觀察到有很多的雛鳥都僅存兩隻,有些則換成水雉母鳥負責帶著雛鳥,而水雉公鳥在旁邊孵蛋的景象。而失敗的水雉夫妻,也很快的又重新築巢、交尾與生蛋,繼續為繁衍的大事拚搏著;這讓調查員感慨:大自然的試煉同時一直在考驗著人與野生動物,面對氣候變遷,都必須重視與思考如何共存之道。

水雉生態教育園區指出,水雉主要生活在淡水濕地的鳥類,特化的腳趾使牠們能夠在浮葉性植物上活動,並利用植物的莖葉築巢和繁殖下一代,因此有大規模菱角種植區域的臺南,是水雉在臺灣主要分布的區域。

水雉生態教育園區為了了解水雉在繁殖季的族群數量變化和棲地利用情形,在水雉的繁殖季(夏季)及非繁殖季(冬季)各進行一次臺南地區的水雉調查由於7月底菱角慢慢佈滿水域,水雉群將進入菱角田中,為下一代的繁衍大事努力的佔地盤,此時水雉的領域範圍也大致底定,活動範圍較固定,因此在此時進行水雉的族群調查。

全台的水雉分布情形,也有賴全台鳥友回報。全台水雉調查固定在每年7/15至8/15進行,這段時間內在臺南以外的地方看到水雉,可以上水雉園區官網(https://forms.gle/h3hGuWRYChBLADEc6)填寫表單,或在ebird上傳資料進行回報。◇

延伸閱讀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