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藝術在美生根 李美華與Ken浪漫相遇

李美華是臺美文藝協會(TAAC)的靈魂人物,一位深耕藝術推廣、用愛與信念在異鄉開出花朵的文化耕耘者,一名資深策展人。她與摯愛Ken攜手走過風雨,也為臺灣藝術在美國落地生根,燃起燦爛不滅的光芒。這不僅是一段旅程的回顧,更是獻給勇氣、愛與歸屬的深情告白。
1995年,一位剛抵達紐約的臺灣女孩李美華,懷抱著文化外交的使命與一顆「過客」之心,踏上了異鄉之路。她原以為只是短暫停留,卻在2002年獨立日的長島煙火中,看見命運閃爍的火光──一束希望、一道召喚,也是一份決心。
30年後,李美華(Luchia Meihua Lee)已是臺美文藝協會(TAAC)的靈魂人物,一位深耕藝術推廣、用愛與信念在異鄉開出花朵的文化耕耘者,一名資深策展人。她與摯愛Ken攜手走過風雨,也為臺灣藝術在美國落地生根,燃起燦爛不滅的光芒。這不僅是一段旅程的回顧,更是一封獻給勇氣、愛與歸屬的深情告白。
李美華曾任國立臺灣美術館展覽部主任暨首席策展人、文化建設委員會(今文化部)文化專員,並擔任駐紐約臺北文化中心(TECO)台北畫廊策展人,她最初只是作為文化外交祕書來到紐約,在文化外交生涯長達7年的時間,李美華始終覺得自己只是一名「過客」,是一個隨時都可以離開的角色。
心態轉變 打開一扇大門
當她談起自己的身分認同的過程,她笑言這是一個充滿浪漫色彩的思想轉變,「印象比較深刻的是2002年一次在長島沙灘,看到美國國慶日在天空綻放的煙火,那一刻,有股正面的能量讓我突然樂觀起來。覺得可以在紐約生存下去,對自己的未來充滿希望,就是在那時候有一個堅定的夢想,覺得自己可以為人生盡更多的貢獻,決定要請辭公務生涯留在紐約。」
那場沙灘上的煙火,像是一道命運的火光,點燃了她留下來的決心,也照亮了一條屬於她的紐約闖蕩之路。
李美華談及當自己的心態轉變後,好像世界也向她打開了一扇大門,「過去對於在美國遇到的人和事,我都好像隔著一片玻璃在觀望,但當我決定要留下來的時候,就好像時空轉換了。」
「譬如很早就認識的侯康德(Ken Howell)博士,他那時候是一個知名科學出版社的編輯,最開始覺得我跟他不是一個世界的人,後來轉變心態後,開始看到他的存在,覺得他是一個有品質及深度的人。」她口中的Ken,後來成了她的另一半。
Ken亦接受採訪,兩人回憶起開始熟絡起來是在Soho舉辦的《道德經》展覽和講座中。李美華在2004年繼《Nexus》後,又辦了一個名為《見仁見智》的展覽,她分享,「那時候我也在思考,其實眼睛看到的只是表面,真正的內在是眼睛看不到的,在內心充滿掙扎的時候,也就靠著這些哲學理念調整自己的心態。」
她逐步學會不再從表面上去認識人事物,當失去了過去在乎的頭銜和地位,進一步擁有更多的真正的朋友,做了更多有意義的事,使得她感覺紐約不再陌生冷酷。她也學會不在意其他人的評價與看法,而更忠實於自己內心。
Ken Howell是數學博士,曾在大學教過多年的書,之後鍾情於出版工作,多年來都在科學類學術出版界工作,事務繁忙的他常常有半年在出差的途中度過。
Ken Howell提到,「我和Luchia在藝術上有更多的交集是一起在丹佛參加了一場會議,那場會議的主題是考古學與藝術品修護保存等相關議題,也涉及到修護保存方面的化學知識,而考古學或是作品材質的分析本身當然也是一門科學,就如大都會博物館的科學部門也是我拜訪的對象。有些國際會議的議題算是兩者兼具。但我大多數參加的會議都只是關於有機化學、物理化學,化學工程之類的主題。」
李美華擁有愛爾蘭都柏林聖三一學院藝術史與建築史碩士學位(M.Phil),研究主題為英倫島嶼藝術,聚焦於知名的中世紀《凱爾經》(Book of Kells)研究, 並同時分析運用如何以科技呈現突破中世紀手稿的當代表現。
如許多的美國知識分子對博物館的鍾情,Ken Howell一直對美術博物館、亞洲歷史有興趣,也一直關注政治與社會現象等,在哲學藝術的共同語言下兩人更深入了解對方,也更關心臺灣的狀況及討論相關的話題,在李美華離開臺灣隨後的幾年,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及交往。
步入婚姻殿堂 相互扶持面對風雨
李美華和Ken 2003年在市政廳登記結婚,2008年,他們在Queens Museum正式舉辦婚禮,當時的館長Tom Finkelpearl主動擔任證婚人,邀請紐約社區親朋好友前往對他們而言有著重要意義的展覽場地,見證人生中最重要的時刻,她感到非常榮幸,當時陳隆豐博士上臺做了幽默風趣的半中半西致辭。
一眨眼就過了20多年,兩人的感情仍然如新婚時那樣好。每一次出席活動,Ken都會陪伴在她的身邊,更為她獲得每一個獎項驕傲。在臺美文藝協會2014年成立後,Ken更成為一名「全職義工」。
她分享,「有時候我都不了解為什麼他那麼有熱忱,而且不管是勞動的工作、編輯文書的工作,申請政府資助,他什麼都願意投入。我們每次活動都有大量的籌備工作,他都是任勞任怨的幫忙做後勤,從粉刷牆壁、搬運東西,到招待客人,永遠都是隨叫隨到。」
談著談著,李美華的語氣中有些感傷:「的確人的歲數大了,他現在也年屆七旬,體力不如以前。早前檢查出肺癌,我們都很擔心他。還好後來手術後恢復的還可以,現在他算是癌症倖存者,就是不能太勞累。」
Ken幽默樂觀的天性,讓人感覺不到他正在經歷著人生中充滿挑戰的時刻,當問及他的精神支柱時,他毫不猶豫的指著李美華,「我的角色就是全力支持Luchia,她就是我的動力。」
當問及他們多年來感情維持新鮮感的祕訣時,他說,「我們都會給彼此自由,去做自己想做的事,追求不同的興趣。同時我們又有共同的事業,比如説一起配合出版一本書,互相發揮專長,她會召集不同的藝術家提供資料,我負責編輯,這樣讓我們更加緊密結合在一起。」
從「臺灣過客」到成為真正的「紐約人」,李美華相信,Ken是讓她真正把心安在紐約為臺灣藝術工作持續的人,他們的婚姻結合,以及創辦TAAC為臺灣藝術家提供展示平臺。這場緣分,就如同長島海灘上綻放的煙火,擦出不一樣的藝術火花,無論生命長短,也要活出絢麗奪目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