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品原料藥多來自中國 專家:恐增缺藥風險

立法院衛環委員會19日舉辦「台灣韌性醫藥整備計畫」公聽會,多名專家提及,藥品原料藥供應多來自中國,若兩岸關係緊張,恐致供應受阻;另有專家提及,若災難或戰爭發生,台灣醫師能應變者仍有限,建議未來醫事人員換照也能納入「重大災難訓練學分」,並呼籲各地方能定期辦理訓練課程。
衛福部次長林靜儀表示,面對地緣政治風險日益升高,加上極端氣候、新興疾病等非傳統安全威脅,我國為建構具備實戰能力的災難應變醫療體系,衛福部推動為期4年的「韌性國家醫藥整備計畫」,一方面訓練醫療專業人員,一方面也改善設備設施,並且強化藥品供應韌性,以保障民眾用藥權益及健康安全。
中華民國藥師公會全國聯合會諮詢顧問葉明功表示,我國藥品原料藥大多來自中國,在與中國關係緊張時,可能會供應受阻,沒有原料就無法製藥,屆時將成為嚴峻的國安問題。葉明功也說,現今缺乏統籌整合機關,因而無法訂定更周延的政策。
中華民國製藥發展協會常務理事王惠弘表示,目前有藥品短缺通報系統,但仍應進一步強化,因為國產學名藥供應鏈脆弱,國內原料藥供應超過八成都要仰賴進口,最大的供應來源是「中國」,單一、最大的原料藥供應來源,也讓缺藥風險增高。另有研究發現,單一廠商或少數廠商壟斷的學名藥市場,更容易發生長期藥物供應短缺。
王惠弘也提及,國內關鍵藥品、戰備藥品以及必要藥品,當中清單品項內容多有重疊及交集,且供貨優先順序不明確,建議參考國際藥品供應韌性做法,借鑒歐美經驗,建立國家戰略庫存,有美國學者也建議,訂定優先保護的學名藥品目錄,建立全國藥品儲備庫,以合約方式,長期保障藥品供應。
災難致大量外傷患者 外科醫:能應變者少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外傷急症外科主治醫師鄭啟桐表示,台灣外科技術世界知名,但因為台灣相對安全和平,對於處理嚴重外傷患者經驗較缺乏,嚴重外傷病患多集中於醫學中心,其他醫院醫師處理經驗較少,現今6千多位外科醫師中,外傷專長醫師僅約400人。
鄭啟桐也說,921地震仍歷歷在目,當時造成大量人員死傷,但現今台灣執行重大外傷醫師仍占少數,反觀韓國醫療環境與台灣類似,近十多年來,韓國積極投入資源,建立專職外傷中心,近年已看到成果,外傷患者死亡率明顯降低。
北榮民總醫院胸腔部科技加護病房主任陽光耀表示,災難、戰爭發生時,外科醫師在醫院執行手術,災難現場則要靠非外科系醫事人員協助,醫學會已培訓逾300名種子教師,卻發現推動重大災害賦能,能應變者仍有限,如何培訓全台20多萬名醫療人員,將會是未來要面臨的課題。
陽光耀建議,未來醫事人員換照,也能納入「重大災難訓練學分」,重新訓練,呼籲各縣市衛生主管機關定期辦理訓練課程,畢竟真正民防體系,是由地方主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