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啟核電 專家籲提早規劃

清華大學工程與系統科學系特聘教授葉宗洸表示,小型模組化反應器SMR,預計最快在2030年商轉。(記者林倩玉/攝影)
清華大學工程與系統科學系特聘教授葉宗洸表示,小型模組化反應器SMR,預計最快在2030年商轉。(記者林倩玉/攝影)

【記者張原彰/台北報導】

台灣正式進入非核家園,但外界仍對能源安全仍抱有疑慮。隨著新核能技術在國際上逐漸被接受,台灣政府也表態不排斥發展小型模組化反應爐(SMR),學者指出,離SMR正式商轉還有5年時間,台灣應做好研究、管制與應用面等準備。

根據維基百科資料,SMR是比常規核分裂反應爐還小的反應爐,雖發電量較少,但具成本較低、靈活性高及較安全等特性,不過目前仍處於未完成且示範項目。

新核能技術最快5年可商轉

清華大學工程與系統科學系特聘教授葉宗洸接受《大紀元時報》採訪時提到,目前探討的新核能技術,一項是核融合,一項是小型模組化反應器SMR,前者可能無法在短期內商轉,還不在探討的範圍內,後者則預計最快在2030年商轉,可能很快就會被台灣社會進一步認識。

葉宗洸表示,距離SMR新核能技術商轉,最快可能還有5年的時間,台灣應該做好準備,不論是在學術端還是在管理端。他說,以研究機構而言,包括:大學、國家原子能研究等單位,應先進一步了解SMR的原理與在台灣應用的可能性,。

在管制面部分,葉宗洸說,核安會對新核能的管理並沒有太多經驗,最重要的是,應該優先研擬對策,特別是SMR導入台灣的時候,要如何做好安全審查。另外,在應用端部分,他認為,未來台灣的核電供應,還是可能採用傳統核電大型機組跟SMR併行的方式,由於SMR可作更多元的應用,台灣應該了解其特性,並逐步有所規劃。

科技園區適合SMR小型核電

葉宗洸進一步說明,SMR可能不像大型核電廠一樣提供區域用電,可能在小範圍特別是對無碳電力需求高的區域,像是半導體園區或是科技園區。這些地方的用電需求大,但又不需要一座大型核電廠供電,這時使用SMR就是很好的選項。

不過,他說,台灣目前有供電不足的問題,又要確保能源安全,最快的做法還是讓現有核電機組延役,可解決燃眉之急,並且政府也得持續調整對核電的態度,未來才可以跟新核能技術作接軌。

關於政府在推展SMR的態度,總統賴清德日前表態,對SMR等先進核能技術持開放態度,但前提仍是確保核安、妥善處理核廢料,並必須取得社會共識。

另綜合媒體報導,國家原子能科技研究院日前端出4年期、經費逾億元的SMR大規模研究計畫,亦規劃派員赴歐美及日本等核能先進國家研習,積極籌組國家SMR研究團隊。◇

★相關閱讀:

延伸閱讀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