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育兒無助學習 專家籲回歸書與實體

數位時代來臨,手機育兒已成為家長日常,也為孩童學習帶來威脅。專家表示,孩童使用螢幕時間增加,會讓腦部網絡系統連結降低,進而減少學習的效率;反觀紙本閱讀則有助於孩童提升注意力、深化理解,同時促進認知控制能力的發展,建議能「以紙本書取代螢幕」、「鼓勵親近實體世界」,減少對數位媒體的依賴。
認知神經科學專家、中央大學副校長阮啓弘說明,兒童的「大腦額葉皮質」,負責認知控制、延遲滿足、抗拒誘惑與情緒調節的區域,直至二十多歲才發育完成,而「手機育兒正是當代兒童面臨的最大威脅,父母必須清楚意識到,即使帶來不便,也應優先保護孩子的大腦健康與認知發展。」
據兒童福利聯盟2020年的調查,近半數(47%)兒少曾涉入網路霸凌事件;2023年的調查則顯示,在網路世界中,兒少曾遇到騙財、騙色與騙個資,每項比率均超過20%。
阮啓弘表示,這些經驗都可能增加孩子焦慮、憂鬱,甚至自傷的風險,「父母不會讓孩子隨便獨自走入暗黑街頭,但現在的網路就充滿了險惡的街頭。」
對於閱讀,眾多的研究顯示,孩童的腦部會隨閱讀時間增加發展出緊密且有效率的閱讀學習及認知控制網絡,然而,增加螢幕使用時間卻會讓腦部網絡系統連結降低,進而減少學習的效率。
阮啓弘進一步說明,紙本閱讀對兒童學習具有不可取代的優勢,不僅有助於提升注意力、深化理解、鞏固記憶,進一步奠定語言與知識的紮實基礎,同時促進認知控制能力的發展;螢幕閱讀常伴隨分心與淺層理解,不利於長期記憶的建立與學習成效的提升。「在需要高度專注與深度思考的學習情境中,紙本書籍閱讀依然是最有效且可靠的選擇。」
長期從事AI與網路輔助教學研究的中央大學國家講座教授陳德懷表示,網路可用來資料搜尋,AI輔導也正往擬真人教師邁進,但若手機主宰孩子的生活,將嚴重影響學習,因此他提出「少量螢幕時間教育」理念,主張學校與家庭應共同訂立嚴謹的數位裝置使用規範,讓科技回歸輔助學習的工具,而非主導生活與學習的媒介。
在推動閱讀習慣的同時,陳德懷也建議,可透過兩大策略幫助孩童遠離螢幕沉迷,「以紙本書取代螢幕」,家庭與學校攜手培養穩定閱讀紙本書的習慣,減少數位媒體的依賴;「鼓勵親近實體世界」,提供孩子多樣化的戶外活動與身體遊戲,促進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