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斐爾《雅典學院》 向西方思想家致敬

《雅典學院》是西方藝術史上最重要、最迷人的溼壁畫之一。教宗朱利烏斯二世(Pope Julius II, 1443~1513 )委託拉斐爾裝飾他在梵蒂岡住所的四間私人客房。而《雅典學院》這幅壁畫創作於1509~1511年,就位在四個房間中的「簽字廳」。
拉斐爾(Raffaello, 1483~1520)第一個完成,也是最為人熟知的房間就是「簽字廳」(Stanza Della Segnatura,目前是梵蒂岡博物館一部分)。之所以得名,是因為教宗的機要文件大多在這裡簽署、蓋章。這個房間同時也是教宗的圖書館,以及天主教會最高司法機構聖座聖璽最高法院(The Supreme Tribunal of the Apostolic Signatura)的會議室。
無論採用怎樣的色彩、形狀輪廓、敘事與節奏來裝飾這間大廳的四壁,它們都會見證(即使沒有潛在影響)在這裡所做的重要決策,影響著居住在神聖羅馬帝國廣袤土地上所有人及後世生活。
拉斐爾深知沒有比這項工程更重要的委託了。這幅16英尺(約4.9公尺)高、25英尺(約7.6公尺)寬的巨大壁畫,對於弱冠之年的他來說無疑是巨大挑戰。依循當時的傳統,私人圖書館會採用大思想家肖像來裝飾,而拉斐爾這位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家,將這個構想推上了另一個高度。
描繪西方哲學核心 二派論辯
文藝復興是對古希臘和古羅馬哲學、藝術、宗教和文化等重新燃起興趣的表現形式。拉斐爾過人之處是將這一點融入繪畫之中。
《雅典學院》這幅壁畫的主題,描繪西方哲學核心論辯:關注精神世界的哲學家與關注物質世界的哲學家的不同理論基礎與前提。
拉斐爾在這幅畫作中所傳達的意象是純粹的天才之作,描繪那些塑造了和繼續塑造西方文明的大思想家,這些先哲頌揚透過理性思辯而獲得的真理。
《雅典學院》堪稱文藝復興精神的視覺展現。拉斐爾不僅擊敗米開朗基羅和達文西等對手贏得這項委託,作品完成後更贏得熱烈好評。
頌揚古典思想 致敬人文教育
這幅壁畫在虛構的建築場景中描繪50位人物,包括柏拉圖、亞里斯多德、蘇格拉底和畢達哥拉斯。中間兩個最突出、最核心的人物是西方哲學的奠基人:柏拉圖(左)和他的弟子亞里斯多德(右)。
畫中的柏拉圖一手指天,因為他的哲學理論中提出了有神的前提:我們所看到的這個不斷變化的世界,只不過是更高、更真實的「現實」的投影,那個現實是永恆不變的,充盈著善與美。對柏拉圖來說,這個超凡脫俗的現實才是終極現實,是所有真理、美、正義與智慧之所在。
柏拉圖手持他的著作《蒂邁歐篇》(Timaeus),暗示他的宇宙觀,闡述他與亞里斯多德分歧的哲學觀。
亞里斯多德則手掌朝下,暗示著他實踐倫理學的基礎。按照他的哲學觀,唯一的現實就是我們看得見摸得著的,正是柏拉圖摒棄的那個現實。
亞里斯多德的《倫理學》,即他手持的那本書,強調人類社會的要素,諸如正義、友誼和政府。
柏拉圖右側的人物都是柏拉圖哲學理論的代表,而在亞里斯多德左側出現的,則為亞里斯多德理論的擁護者。
《雅典學院》中繪製的人物旨在頌揚古典思想,同時透過兩座神的雕像向人文教育(liberal arts,原指古代西方城市自由人所應學習的基本學科)致敬;兩座雕像分別是象徵光明、箭術和音樂的阿波羅神(左),以及古羅馬神話智慧女神密涅瓦(Minerva,同希臘神祇雅典娜)。
眾人聚集於氣勢恢弘的羅馬式建築之中。建築拱形穹頂的靈感,源自於古羅馬廣場最大建築馬克森提烏斯和君士坦丁大會堂(Basilica of Maxentius and Constantine)。建築結構似乎象徵、強調壁畫中人物信仰之深厚,將信仰視為重中之重。
文藝復興三傑 都在畫中出現
這幅畫的「中心消失點」位於蘇格拉底的左手處,顯示拉斐爾對線性透視的智慧運用。拉斐爾還掌握了文藝復興藝術全盛時期的標誌性繪畫技法,如柔化色彩過渡的暈塗法(sfumato)、精確的解剖學,以及真實的情感和表達。
拉斐爾的個人風格帶有奇特的宏偉感,但此畫仍充滿人文氣息,並以清晰造型、豐富色彩和輕鬆構圖著稱。
與拉斐爾並稱「文藝復興三傑」的米開朗基羅和達文西也出現在這幅畫作中。拉斐爾筆下的柏拉圖借用了達文西的形象,而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 前540~前480,前中握筆倚桌思考者)仿米開朗基羅的相貌,單手支撐頭部思考;拉斐爾則出現在最右邊,戴著一頂黑帽子。
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編年史家瓦薩里(Giorgio Vasari, 1511~1574)認為,拉斐爾的藝術成就幾乎可與年長的米開朗基羅相提並論。
「烏爾比諾的拉斐爾作為畫家獲得了極高的聲譽,他的友人和追隨者堅持認為他的作品比米開朗基羅更嚴格恪守藝術規則,肯定他的畫作色彩更優雅、創作精美,具有令人仰慕的非凡表現力和別具一格的設計。
也有說法認為,米開朗基羅的作品,除了構圖外缺少上述所有特質。由於這些原因,拉裴爾的追隨者認為,從整體來看,拉斐爾在繪畫方面的水準即使不是更勝一籌,也與米開朗基羅平分秋色……特別是色彩運用上,比米開朗基羅有絕對優勢。」
《道德經》表示,「揣而銳之,不可長保。」拉斐爾正是如此。年僅37歲便英年早逝,葬於萬神殿。然而他在羅馬輝煌的生涯,卻如文藝復興時期西方文明之冠上最耀眼的一顆明珠,光芒永住。
*溼壁畫(Fresco)技法,泛指在牆壁灰泥未乾時施塗顏料,以產生耐久鮮亮的圖像。在「簽字廳」的壁畫除了東牆《雅典學院》之外,還有北牆《帕納蘇斯山》、南牆《三德畫》及西牆《聖禮的辯論》。
原文「A Tribute to the Greatest Western Thinkers: 『A School of Athens』」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